-
俄羅斯研發星際旅行核動力火箭 能在火星著陸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道,俄羅斯一位知名科學家表示,該國正在研制可用于探索火星及其他深空任務的核動力火箭。這種火箭要求能在火星著陸,并在回收48小時后可...
2018-11-21 09:02:57 -
引進重大科技項目 整合“兩鏈一環”生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40年來,從改革開放試驗田到創新驅動引領者,深圳實現了由“闖”到“創”的蝶變。在第二十屆高交會上,作為深圳科技創新高地
2018-11-20 09:50:33 -
我國大陸巖石圈高分辨率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采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
2018-11-20 09:40:43 -
中國北斗邁向全球的“關鍵一步”
十一月十九日二時零七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
2018-11-20 09:33:33 -
我國成功發射試驗六號衛星 搭載發射4顆微納衛星
11月20日7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六號衛星及天平一號A星、B星,嘉定一號、軟件定義衛星等4顆微納衛星發射升空,衛星均進入預...
2018-11-20 09:32:38 -
我國成功發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
11月19日2時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
2018-11-19 09:41:27 -
基于內存計算技術的人工智能芯片問世
通過改變計算的基本屬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日前打造的一款專注于人工智能系統的新型計算機芯片,可在極大提高性能的同時減少能耗需求。
2018-11-19 09:39:15 -
新一代高壓成形新技術打破國外封鎖
記者18日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苑世劍教授團隊提出的新一代流體高壓成形技術攻克了超大超薄曲面整體結構成形中起皺和開裂缺陷并存的國際性難題
2018-11-19 09:38:21 -
廣東與中國科學院9年合作項目超7千項
9年來,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開展項目合作近7000項,累計新增產值3200多億元,新增利稅380多億元。18日,廣東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在廣州簽署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
2018-11-19 09:34:10 -
從月亮上“遙感”地球?專家聚焦空間科學觀測新技術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14日表示,利用月球作為對地觀測的新平臺,可提供全球尺度、多傳感器、長期一致的觀測數據,有望對地球系統科學一系列關鍵問題給出全新解答。
2018-11-16 10:25:56 -
“大煉鋼鐵”排頭兵 土法煉鋼變廢鐵
2017年4月27日,一篇題為《基于低錯配度高密析出強化的超高強度鋼》的文章出現在英國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文章的通訊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呂昭平教授
2018-11-16 10:24:14 -
蘭州:“共享輪椅”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手機掃碼、繳納押金、解鎖取輪椅……只要簡單幾步操作,便能通過手機輕松取還。近日,一批“共享輪椅”在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投入使用,極大地方便了急重癥及行動不便的患者。
2018-11-16 10:12:33 -
為科技界服役130年 國際千克原器可能要退休了
11月13日,由國際計量局組織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在法國凡爾賽開幕。在國際計量局物理計量所功率天平組工作的李世松博士正在會議現場
2018-11-15 10:35:10 -
中科曙光新一代硅立方高性能計算機亮相全球超算大會
正在美國達拉斯舉行的全球超級計算機大會上,浸泡在突突冒泡的恒壓液體中“沖涼”的中央處理器和圖形處理器仍能正常通電運行,吸引了大量參會者圍觀。
2018-11-15 10:11:22 -
距離“關門”只剩不到4小時 北斗衛星成功傳回了信號
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頻率申請失效最后期限只剩不到4個小時。期盼已久的北斗導航衛星信號終于傳回,等待的人群歡呼雀躍。
2018-11-14 09:45:43 -
超導材料中發現新量子臨界性
物理學家組織網3日報道稱,利用固態核磁共振(ssNMR)技術,美國能源部艾姆斯實驗室科學家在超導材料中發現一種新的量子臨界性,有助于更好理解磁性與非常規超導性之間的聯系。
2018-11-14 09:44:51 -
未來我國將發射9顆風云衛星
“目前風云衛星在觀測上已經有了質的提高,風云三號衛星預計持續工作到2035年,風云四號衛星預計工作到2040年。我們在2030年左右要啟動風云五號衛星的技術研發 ”
2018-11-14 09:39:10 -
“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 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
中科院等離子體所今天發布消息,我國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
2018-11-13 10:05:40 -
鐵基金屬玻璃有望成為治污神器
看起來就像一片普通家用錫紙,但卻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以及重金屬。近日,來自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的張來昌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種鐵基金屬玻璃
2018-11-13 10:01:10 -
全球首款量子“羅盤”問世
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道,該校研究人員和M Squared公司攜手,研制出全球首款用于導航的量子加速度計。這款量子“羅盤”是不依賴全球定位衛星(GPS)的防干擾導航裝置
2018-11-13 09:58:54 -
自動駕駛汽車難在“邊緣駕駛” 未來汽車產業應該怎么做?駕駛”
“未來汽車產業應該怎么做?在我眼里,應該是能實現自主駕駛的輪式機器人產業。要實現這樣的‘自主汽車’,則應該嘗試‘逆向思維’,先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
2018-11-12 10:37:33 -
138天 30000公里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公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
2018-11-12 10:36:29 -
新算法有望培養出“智能大腦”
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胡清華教授團隊近日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廣義多視圖學習框架”理論,有望改良“機器深度學習”局限性
2018-11-12 10: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