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趙丹 特約撰稿人 曲三哲
梁朝偉哭了,在威尼斯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上。
(相關資料圖)
在我們能看到的轉播錄像里,梁朝偉第一次擦拭眼角是在導演李安給他的頒獎詞中提到的片場趣事。這位與梁朝偉合作多年的導演,時至今日還記得在《色戒》拍攝片場,自己因為一場感情戲的拍攝而陷入崩潰,梁朝偉走到他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低聲耳語:“導演,我們演員在鏡頭前坦誠相待,而你暴露了別的東西,你要照顧好自己。”
9月2日,梁朝偉在多年合作的導演及好友李安手中,接過了第八十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終身成就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電影演員。
“李安,我就知道你會讓我哭。”上臺領獎時,梁朝偉幾度落淚,在簡短的獲獎感言里,他感謝了自己的妻子、家人、朋友、全世界的影迷和滋養自己的香港電影,“我要把這個獎項,與41年來合作過的所有人分享,并獻給香港電影。”
在這之前,梁朝偉主演的三部電影都曾獲得過威尼斯金獅獎,在頒獎典禮前,他與記者分享,一直想要一座金獅獎,“而且屬于我一個人,不用與別人分享。”
“所有導演的夢幻選擇”
在五分多鐘的頒獎詞里,李安動情地給了這位自己多年的好友、合作對象高度凝練的評價,“梁朝偉是所有導演的夢幻選擇。”又在致辭的開篇用不小的篇幅講述梁朝偉眼神的魅力,“他的眼神會振奮人心,我說的不是他的電眼或者演技,而是從中看到的靈魂。他能用一個眼神表達比許多演員用整段獨白還多的東西。這是一種能引誘你通過他去夢想和想象的靈魂。”
在紀錄片《這一刻,梁朝偉對你說》中,恩師林麗真提到過初見梁朝偉時的印象,“他的眼睛好美,他的眼神充滿好奇和誠意。”
眼神,是梁朝偉的標志,也是他演技的“縮影”,觀眾仿佛能在他深邃、不可捉摸又帶著一絲戲謔的眼神里看到故事的一切和無限可能。他的眼神,也因角色的變化而轉變。
在電影《無間道》的兩段天臺戲中,梁朝偉對于眼神的運用幾近精妙。第一場,是梁朝偉飾演的臥底警察陳永仁在天臺與黃秋生飾演的上級黃志誠的對手戲,“三年又三年,快十年了老大。”在那場天臺戲里,梁朝偉的眼神無助、迷茫,將臥底警察陳永仁在這種不見光亮的生活里的掙扎和想要逃離的迫切心情演繹得絲絲入扣。而緊隨其后的一場戲,陳永仁親眼見到從高樓被拋下,死不瞑目的黃志誠時,梁朝偉的眼神比天臺之上更添一絲驚恐和絕望。第二場天臺戲里,一邊是進入警隊的黑社會臥底劉健明,掙扎在自己的雙重身份里;另一邊,陳永仁利索地將劉健明的子彈卸掉,用劉健明的手銬反銬住了他,梁朝偉眼神里的那種“戲謔”才流露到陳永仁身上——對于一位臥底了“三年又三年”并且失去了唯一聯系上線的臥底警察來說,只有在面對劉健明的時候,陳永仁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警察,是劉健明永遠無法成為的警察。
90分的自我修養
但眼神,不是梁朝偉演技的全部。
他對角色的二次創造,造就過許多經典。電影《無間道》開篇,想要脫離臥底生活的警察陳永仁在天臺上對上司黃志誠說的那句“明明是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快十年了老大!”正是梁朝偉的二次創作,導演、編劇莊文強在一堂給青年影人的線上編劇課上分享,他原本給陳永仁的獨白是“當了十年的臥底”。“梁朝偉除了把一句平平無奇的臺詞變得很亮麗,還打開了一些我從來沒有想過的東西。”回家后,莊文強把整個劇本的臺詞重新做了一遍,如今,這已經變成了他的習慣,“我一直都在我的臺詞里找’三年又三年’的機會。”
導演王家衛在拍完《花樣年華》之后,繼續與梁朝偉合作《2046》,王家衛提出的要求是雖然飾演的是同一個人,但是希望梁朝偉在《2046》中的表演像是在演另一個人。梁朝偉向導演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周慕云的臉上粘一個小胡子,“起碼我在照鏡子的時候覺得和周慕云是不一樣的。”但在王家衛看來,梁朝偉不需要這些小物件來輔助“像另一個人”。電影完成后,看到成片效果的王家衛認可了梁朝偉的建議,“他跟我說,還是你對。”
“我在一進入鏡頭前,我起碼會給90分。”這是梁朝偉認為自己身為演員90分的自我修養。這樣的“90分”來自于他為了完成角色、完成影片的高度敬業。
在今年上映的電影《風再起時》中,梁朝偉扮演香港探長南江,片中他需要彈奏三首鋼琴曲,其中一段,南江探長叼著煙彈奏爵士樂,郭富城飾演的另一位探長磊樂則在一旁表演踢踏舞。這段爵士樂開拍之前,梁朝偉只有兩個月的時間練習鋼琴彈奏,為了掌握這首爵士樂鋼琴曲,他每周到老師家里上兩次課,每天在自己家里練習8個小時的鋼琴,即便在廣州拍戲,也在自己的房間里擺上了鋼琴不間斷練習。
李安為梁朝偉所作的頒獎詞中提到,梁朝偉的才華與自然的外貌是他的天賦,而他以善良的方式分享這份天賦。在拍攝的不同間隙,梁朝偉不去自己的房車,而是選擇在片場看其他人工作,看自己有什么需要幫忙。有一次,攝影師羅德里戈·普里埃托需要完成一個從拉開的門拉焦到梁朝偉的臉部特寫,這個鏡頭的技術難度非常高,攝影師滿含熱淚地找到李安,說梁朝偉問他,“我應該站在哪里?”在攝影師漫長的從影生涯里,從來沒有演員問過他這個問題,“人們往往不知道這個鏡頭有多難拍。”梁朝偉覺得,電影像跳舞一樣,是所有人一起完成一支舞蹈,“你不踩到我,我也不踩到你。大家一起同心合力把東西做到最好。”
“社恐”影帝的人生半山腰
今年1月30日,梁朝偉在自己進駐某社交平臺的第一條短視頻里,這樣解釋自己的眼神,“梁朝偉,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偶爾會發呆,偶爾也會把自己藏起來,你覺得我這雙眼睛會說話,也許是因為我不善于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人,初次見面的時候會緊張,人多的時候會不知所措,有很多話想要跟別人分享,但不知道怎么開口。”
“社恐”是梁朝偉在許多公共場合留給觀眾的印象。
在許多個頒獎典禮現場,不以角色出現在鏡頭前的梁朝偉局促、慌張,四處透露著“想要下班”的感覺。他喜歡獨處,喜歡到一個人在日本滑了20多年的雪,卻故意不學當地的語言,“因為我根本不想跟人家講話。”這是梁朝偉在出道40年的短紀錄片里描述的自己。
在紀錄片《這一刻,梁朝偉對你說》中,他坐在日本火車軌道旁的一間咖啡店里,享受這樣不被人注意,可以任意發呆,任意聽火車駛過的聲音的時光。
梁朝偉看起來與周圍的環境有一種抽離感,表演是他的內在自我與外部世界的聯結,最開始接觸演戲,梁朝偉發現這是一個可以明目張膽發泄情緒的有效渠道,“演戲是可以把我所有壓抑的情緒全都發泄出來,沒有人知道那是我,所有人覺得我在演那個角色,但是其實那個是我在里面的一些情感。”
紀錄片《這一刻,梁朝偉對你說》是梁朝偉與導演翁子光的二度合作,兩人合作完《風再起時》后的某一天,梁朝偉突然給翁子光打了一個電話,希望由他來完成自己出道40年的紀錄片,“什么都不用,只帶手機,兩人一起爬山騎車、喝酒聊天,泡泡溫泉。”在翁子光看來,這是梁朝偉對自己的莫大信任。對導演的信任,是梁朝偉挑選劇本的重要因素。在紀錄片中,梁朝偉坦言自己不是一個愿意離開舒適圈的人,他與王家衛合作了二十多年,與杜琪峰、侯孝賢等導演也是長期合作,年輕的梁朝偉害怕失敗,害怕輸,甚少合作新的導演。直到2021年的《尚氣與十環幫傳奇》,梁朝偉開始覺得,自己應該拋下那些害怕,在人生的半山腰勇敢嘗試。
與翁子光的《風再起時》也是如此。合作之初,拿著劇本找到正在上海拍戲的梁朝偉,交談下來“感覺不錯”的梁朝偉提出想要看導演的上一部戲。在觀看完翁子光導演的《踏雪尋梅》之后,梁朝偉立刻決定接下《風再起時》的劇本。“離開舒適圈,你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開始。”
接下來,梁朝偉還將參演匈牙利導演Idiko Enyedi的新作《Silent Friend》,在電影中飾演一位神經科學家,他將要花八個月的時間準備角色,在可以從容跳出舒適圈的“人生半山腰”,梁朝偉沒有給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可以規劃,“我從不計劃接下來要做什么,我認為命運會把人們扣連,當某件事應該發生,便會發生,就像我的下一部電影一樣。”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9-0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
頭條 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