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張子琪 文/視頻 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
近日,在河南商丘宋國故城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在宋國故城南城墻北坡上發現了6座唐代墓葬,并在其中一個墓葬內發現了兩塊保存完好的墓志銘。
“維天寶十二載,歲次癸巳九月……睢陽郡柘城縣故人閻大娘記”。根據現場發掘的圖片可以看到,被清理出來的兩塊墓志銘字跡清晰可見。上面清楚地記載了墓主人是何方人士及去世年代等信息。
3月27日,大象新聞記者聯系到參與本次發掘工作的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周研究室負責人孫政委,了解到了發掘這塊墓志銘前后的經過,及墓主人的故事。
墓志銘字跡為墨書
這一合兩方的墓志銘是在宋國故城考古工作中被發掘的。宋國故城考古發掘項目是2021年5月20日啟動的,主要目的是尋找殷商文化之源。孫政委介紹,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們不斷地發現不同時期城址相互疊壓,形成了“城摞城”的現象。
而這次發現的這兩方墓志銘,則是來自唐代的遺跡。談起發掘過程,孫政委表示從發現墓葬到清理出墓志銘大概過了20多天的時間。在這期間,工作人員一直在清理上面的夯土,直到前兩天才清理到墓室,發現了這兩方墓志銘。
“這個墓志銘當時在一個小型的洞室的封門磚上,因為這兩塊磚的質地比較特別,一眼就看出是墓志。”孫政委說,發現的時候兩方墓志銘有字的一面相對,合在一起。把兩塊磚分開后,就看到了里面清晰的字跡。
孫政委說,因為兩方墓志銘上的字是用墨書寫的,墨屬于礦物質的顏料,它的穩定性比較強,所以整個字體保存得特別完整,并且十分清楚。“不同于植物顏料,保存的時間比較短。像墨或者是朱砂這種研磨出的礦物顏料,留存的時間就會比較久。”
墓主人年齡不超過16歲
兩方墓志銘上書寫的身份和生卒年月,也揭示了許多墓主人的信息。孫政委介紹,墓志銘上的時間寫的是“天寶12載”,也就是公元753年,距今已經有1270年的歷史。
孫政委介紹,那個時期在睢陽發生過一次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安史之亂爆發兩年之后,在公元757年,唐代名將張巡在這里打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保衛戰,被史學家稱為‘守一城 捍天下’。
通過墓志銘上的文字,就可以看到墓主人應該就是睢陽郡柘城縣人,名字叫閻大娘。孫政委說,這個“大娘”并不是我們現在對年紀較大女性的稱呼,而可能是墓主人在家中排行,“老大就叫大娘,二娘可能就是家里的老二。”
根據工作人員對墓主人的牙齒分析,大概推斷出“閻大娘”的年齡在13到16歲之間,是一個很年輕的姑娘。在墓葬內,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兩個彩繪紅陶罐、銅鏡、貝飾以及八個擺放在不同位置的銅錢。
墓志銘的發現為年代判定提供了準確信息
宋國故城是歷史上兩周時期的宋國都城遺址,也是最后一個被考古發掘找到的春秋五霸的諸侯國都城。在此前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宋國故城南城墻和睢陽城西城墻的夾角,確定了宋國故城南墻、睢陽城西墻的墻體走向和結構。
對于這次墓志銘的發現,孫政委表示其中年代的準確記錄對解決年代問題有著很大的幫助。“其實類似這種墓志銘的出現在墓葬的考古工作中比較常見,但是這次的發現對我們目前進行的考古工作的年代判斷提供了一個精準的數字。”
孫政委說,此前除了宋國故城城墻之外,他們還需要解決睢陽城城墻的年代問題。而睢陽城的城墻是壓在這個墓葬之上的,所以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推斷出睢陽城城墻的大概年代,對解釋這座城的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