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趙丹 張子琪/文 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愿修煉千年,在西湖斷橋邊......”
2022年7月,在社交媒體上,粵劇名角曾小敏通過直播,上演了一場百轉千回的《白蛇傳·情》。
一時間,天南海北的戲迷都聚在了直播間里,同樣被吸引的還有許多年輕人,他們紛紛留言說“刷進來都走不出去了。”直播間里人數越長越多,結束前突破了2200萬人次。
在北京的張頤武教授也無意間刷到了這條新聞。作為活躍在互聯網上,對社會事件比較關注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粵劇通過互聯網出圈的這件事引發了他的興趣。
既然粵劇這種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通過互聯網大放異彩,其他的非遺順著這條路子也應該能走通。在2023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的張頤武將互聯網和非遺的“雙向奔赴”寫上了提案,期望能借此幫助非遺探索出新的道路。
3月7日晚,大象新聞記者連線張頤武。在經過了一天的忙碌之后,張頤武和我們聊了他的議案,以及工作之外的故事。
提案:用互聯網給非遺和公益事業賦能
大象新聞: 2023年全國兩會上,目前公開報道中關于您的聲音有非遺保護、互聯網公益等,什么觸動了您今年關注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張頤武:這兩個提案都是基于我們的一些調研。比如非遺這個議題,我們想要借助互聯網推動非遺的傳承和保護,用直播這個新形式組成一個新的業態,幫助非遺提供一個發展的路徑。
我關注到這個話題是源于傳統戲曲,現在不少小眾的傳統戲劇在傳承上遇上了一些困難。這些劇種有不少傳承人,比如粵劇,但是因為它比較小眾,往往依賴于線下的小范圍傳播。疫情期間,這些劇種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因為線下的演出沒法繼續,有些就利用了直播的方式,重新找到了活力和生機。不但把非遺獨特的美傳播了出去,還收獲了更多的受眾,讓全國各地的愛好者都能幫助傳播。
這些變化其實對于文化的傳播,包括旅游的促進都有幫助。對于非遺文化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貢獻和意義,所以我希望它們能通過互聯網健康發展,得到更好的傳承。
互聯網慈善公益則是在網絡上一直十分活躍的話題,2021年,我國有超過100億?次點擊、關注和參與互聯?慈善。我國的互聯?公益的規模、效率、創新等都已?在全球前列,逐步形成互聯?公益的“中國樣本”。
在繼續發展的同時,互聯網公益需要更好的管理和規范。比如互聯網慈善需要加強公益透明度。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加強,然后做到財務的公開透明。管理的同時也不能“一刀切”,要讓平臺有創新的積極性。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促進互聯網公益、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大象新聞:您還有其他關注的議題嗎?
張頤武:我們民進黨派內還有一個議題,大家提了一個這個關于鄉村經理人的建議。就是在鄉村里邊的一些經濟發展的帶頭人,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的經濟發展也活躍在市場中,他們現在急需一些專業方面的培訓。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黨派提出的關于城市實體書店的發展的議案。我們發現城市實體書店在運營中遇到了一些困難,我們也希望能保護實體書店,能讓它們在城市中繼續存在。所以在議案中提到了如何讓書店這樣的實體活起來,去服務更多的市民。另一方面這些書店也需要獲得一些政府和社會的扶持,讓它們能夠繼續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發揮作用。
日常:在興趣里發現與研究的聯結
大象新聞:您在互聯網上一直比較活躍,在很多社會議題上都毫不掩飾地表達意見,您怎么看這些表達?
張頤武:實際上我比較關切這個社會發展的一些新形態,這也和我的研究緊密相關。我們做文化研究,它本身就包含了對這些新形態的研究。
同時作為一個大學老師,關注社會議題也是一個教師應該有的責任。我認為大學教師有三方面職能,一個是本職教學工作,一個是研究工作,另一個就是社會服務。因為現在的大學教師有關注社會、為社會服務的職能。
而我的研究專業領域和社會議題和社會事件息息相關,通過我所研究的內容對社會關切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這也是把學術的一部分延伸出去。我覺得提出一些對社會有益的議題,更是個人的責任所在。
大象新聞:您個人平時有什么興趣愛好嗎?
張頤武:我個人興趣愛好很廣泛,平常也喜歡打打乒乓球、跑步,有時間也會下下圍棋,因下一盤棋時間太長,所以有時候也會在電腦上玩一下。
除此之外我很喜歡關注北京的風土文化,比如這個城市的特色飲食、有特色的風土人情,我也一直在搜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完全是出于我自己的一個愛好。
從年輕的時候,我就喜歡讀老舍先生的書。一開始是從書里感知這個城市,后來就進入這里親身體驗。有時候我會去探訪老胡同,感受歷史的遺存。再去找一些關于它的文獻記載,那時候人們生活的形態,從明清到民國,在這個都城中老百姓的生活和飲食文化。
對于這些愛好的研究,我也會寫一些文章記錄,這些能幫助我豐富生活。不經意間這些愛好還會幫助到我的工作,比如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在走訪的過程中,也能意外地產生聯結,有種觸類旁通的驚喜,對我的生活也很有幫助。
著作:把警言傳遞給更多年輕人
大象新聞:您這兩年發表了哪些文章?最近的一部著作《年輕時》,被稱作是解讀人生的警語,您想通過這個書告訴年輕人什么?
張頤武:我這兩年發表了很多關于專業研究上的文章。比如互聯網的文化和新的發展變化,和直播的文化研究。另外在文學領域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一直持續在做。
《年輕時》是我2016年出版的一個隨筆。這個內容我在微博里也一直在寫,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收集中國的格言隨筆的書,這類小說在明清時期有很多,也是一種中國的傳統著作,就是記錄一些關于人生感悟的格言。
比如《論語》就是這樣一種著作,還有像《菜根譚》這種。我從大學的時候就很感興趣,然后在我上研究生的時候,在北大圖書館里把這些相關的資料都復印了下來。在互聯網上分享的時候還是感覺這些內容很有意思,所以就順手寫一些給大家分享,到后來就集結成書,到現在已經出版了兩集了,后面收集第三集后還會繼續出版。
我在做分享時發現很多人對這個感興趣,剛好我收集了這些資源。大家喜歡說明對這些內容有需求,古人通過這些格言點了些生活的道理,比如教你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面對困難,如何處理人生的很多事情。不少年輕人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類似的事情,這些文章或許能幫助他們少走許多彎路。通過這些古人的人生感悟,也想帶給年輕人一些價值和思考。
大象新聞:您今后有什么計劃嗎?比如著作上、學術上、互聯網上。
張頤武:我依然保持在網絡上分享態度和觀點。同時我的研究工作也在繼續,我近期還會做一本文學史的書,希望能有新意,有新角度,去做一本中國文學簡史的介紹類的書。我也想通過這本書,把自己這么多年對中國文學史的一些心得傳達給大家。
另一方面,我還會保持對當下文化的關注。這也是我研究的一個范圍,當下文學和當下文化發展的新研究,也是我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目前這兩個內容就是我正在做的。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9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