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李昌
(資料圖)
土耳其馬拉蒂亞市是這次強震的重災區,很多市民的家都成了廢墟。
那里一些樓房已被夷為平地,還有些樓房嚴重變形、側傾,搖搖欲墜,似乎現場挖掘機所發出的聲響,都能使它傾覆。
北京時間2月9日傍晚,正值土耳其當地午后。作為第一支抵達的國際救援力量,中國藍天救援隊一到災區,在未做任何休整情況下,已經連續進行了5個小時的搜救。
而參與提供補給、協助救援的當地中國民眾,也在10日凌晨準備休息時,接到了新的求助信息,隨即展開回應……
盡管地震后的“黃金72小時”已經流逝,但馳援土耳其的中國力量仍在全力以赴。
在一處處廢墟上,探尋活體生命跡象
土耳其當地時間2月9日中午,藍天救援隊員在艾哈邁德·薩里奧格魯斯街作業點作業。一名救援隊員拿出生命探測儀,安放在可能存在幸存者的一片廢墟上。
“廢墟下方兩米處疑似存在紅色呼吸信號!”他一邊緊盯屏幕,一邊用對講機報告現場指揮部:在廢墟2米處,有疑似活體生命跡象!
救援立即展開。救援隊員先用“蛇眼”觀察塌方內部環境,在和當地搜救人員商討出營救方案后,一名藍天隊員隨即進入廢墟的一個狹小孔洞內開展搜救……
當地時間9日13時,經過9小時努力,在兩個作業點共找到遇難者4人和女性幸存者1人。
中國救援人員搜救的場景,在土耳其許多受災嚴重的城市廢墟中上演。9號凌晨1時08分,藍天救援隊第一梯隊百余人甫一抵達伊斯坦布爾,當地政府就給予了優先通關的便利,將救援人員轉運至地震重災區馬拉蒂亞市。
當地時間5點半,天剛蒙蒙亮,在零下9度的戶外氣溫及刺骨的寒風中,救援人員抵達馬拉蒂亞機場。從機場到災區約半個小時的路上,藍天救援隊現場總指揮王毅看到,“路面有大量積雪,不少當地民眾在路上生火取暖。道路在地震中遭到損毀,導致交通處于半癱瘓狀態,多棟房屋完全坍塌,瓦礫堆隨處可見,有挖掘機在清理道路路面。”
抵達駐馬拉蒂亞扎地后,救援隊員們幾乎沒有休息,就領取了當地應急部門分配的200多棟倒塌房屋的搜救任務。之后,他們被分成7個小組,迅速展開搜救工作。王毅介紹:“馬拉蒂亞省距離震中僅38公里,是土耳其此次地震受災較嚴重的地區。在藍天救援隊到達前,還沒有國際救援力量抵達這里。”
抵達災區現場的救援隊員們顧不上吃飯,就忙著開展倒塌建筑物摸排及搜救工作。當地群眾見狀,自發為救援隊伍送來水和食物。令人動容的是,一名土耳其大媽見一名藍天救援隊女隊員手已被凍僵,立即解開外衣把她的手捂在自己溫暖的懷中。
此外,在提供補給、協助救援的普通民眾當中,也不乏中國人的身影。定居土耳其的湖南常德小伙大胡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地震親歷者,積極協助救援
“綠舟應急救援隊來到安塔基亞消防站附近準備搜救一小孩,但行程中照明燈具包丟失,現在緊急需要頭燈、強光手電、戶外燈等照明工具協助現場救援,有沒有可能就近協調一下?”
土耳其時間10日凌晨4時許,一直幫助中國救援團隊收集、整理物資的大胡,剛準備休息就被一條求助信息叫了起來,隨即投入到聯系當地人搜集資源的事情中。
9日中午,大胡從所居住的城市梅爾辛抵達了阿達納,同中國救援組織進行溝通并共享信息。他收到緊急任務,要將救援物資送往受災嚴重的哈塔伊省。
“梅爾辛受災并不嚴重,我安頓好家人,并和當地華人朋友集合,組織一些救援物資。”大胡表示,目前他正在積極地聯絡當地的華人商會,尋求物資幫助,“同時還在配合當地政府、相關機構做接下來的救援工作”。
大胡介紹說,此前,自己的華人朋友,駐土耳其的中企員工楊先生,已經和同事組織了一批被子、食物等救災物資,冒著危險駕車前往地震受災嚴重的阿迪亞曼,將物資捐贈給了土耳其的陸軍、應急救援隊及災害和應急管理局(AFAD)。
楊先生向大胡反饋,災區目前急需保暖物品、食物、飲用水和供電設備等救援物資,希望在土耳其有這類資源和渠道的朋友能夠聯系對接。“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和個人聯系到我,想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現在正在積極對接”,大胡說。
其實,此刻忙著為別人搜集物資、協助救援的大胡,也剛剛遭受了地震帶來的沖擊。地震及余震之后,大胡一家被迫從居住的10層住宅中撤出,住進了距梅爾辛較為偏遠的縣里酒店作為臨時居所,因為酒店是獨棟的低層樓房,相對更為安全。
“這里的條件不是很好,空調就跟擺設一樣,我讓妻子他們睡客廳,因為客廳的空調稍微好些。我在臥室,沒有被子,早上被凍醒了。但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地方了,還有很多人沒找到安全的住處。”大胡說:“相比此刻正在災區遭受苦難的人來說,我們沒什么好抱怨的。最起碼我們還有一間住所可以容身,但他們連家都沒有了。”
黃金72小時已過,仍在全力以赴
正如大胡所言,馬拉蒂亞市很多市民的家都成了廢墟。
在前方發回的視頻中,那里一些樓房已被夷為平地,還有一些樓房則嚴重變形、側傾,搖搖欲墜,似乎現場挖掘機所發出的聲響,都能使它傾覆。
藍天救援隊國際部聯絡官何慶榕介紹,該地區受災情況十分嚴重,“這里的樓房屬于‘搖擺式’坍塌,一層向左,一層向右,位移達到35米。在這樣一個坍塌現場,人生存的幾率非常低,我們采取了用挖掘機快速挖掘的方法來尋找被困者。”
北京時間2月9日傍晚,正值當地午后,何慶榕作為一個小分隊的負責人,已經帶領9名隊員,對一個作業面進行了5個小時左右的搜救工作。該作業面共有6名被困者,其中有一個包括一對夫妻和三個孩子的五口之家,以及一名90多歲的獨居老人。
“這位老人本來是有機會逃生的,在第一次地震來臨時,她的房子還沒有坍塌,但是老人不愿離開房間。痛心的是,第二次地震來臨時,老人被掩埋在了廢墟之下。”何慶榕說:“目前已挖掘到樓房倒塌前,老人所在的廚房,但沒找到老人。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有什么情況發生,只是在拼盡全力,希望能盡快找到被困者。”
救援工作首先用挖掘機謹慎地對作業面進行清理,在每一個清理的過程中都會研判是否有狹小的生存空間。每當發現潛在生存空間,救援隊會立馬停下機械作業,用力呼喊,看是否有聲音或得到回應。挖掘現場除了救援隊員們的呼喚外,一些被困者家屬也在廢墟旁呼喚著他們的親人。
何慶榕介紹,出發的時候,本來計劃能在72小時內到達救援現場。由于土耳其當地的天氣原因,航班延誤了8小時左右,已經不可能在72小時內抵達現場了。“今天是救援的第一天,馬拉蒂亞市天氣晴好,沒有雨雪,這對于救援而言是有利的條件。雖然目前黃金72小時救援時機已經過去,對于救援人員來講是不愿意放棄的,只要有一絲一毫的可能,我們都會全力以赴。”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10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
頭條 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