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趙丹/文 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沒有一絲猶豫,“陽康”多日以后,49歲的曹曉華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獻血。
他是河南鄭州人,感染新冠時恰在天津辦事,康復以后,他從網上看到醫療用血緊張的消息,就順道在當地獻血。“不管是在天津還是鄭州,(我的舉動)能對他人有利就行。”
山東的張華(化名),最初看到朋友圈有人為病重親人求助獻血的信息,繼而刷到“山東血庫庫存告急”的詞條,于是決定“陽康”后去獻血。那天還剛好是圣誕節。
曹曉華、張華等人獻血之所以引起關注,不僅僅在于他們“陽康”后的善舉,深層次原因是當下全國多地醫療用血緊張的現實問題。
受新冠疫情、冬季氣候等因素影響,全國多地醫療用血緊張,部分地區臨床血液供應出現缺口。多地發出倡議,呼吁群眾義務獻血,而新冠感染者痊愈7天后也可以獻血。那么,在當下特殊時刻做這項有意義的事,獻血者本人是怎么想的呢?
曹曉華
只要能幫到人,就知足了
最近一次獻血,曹曉華是在天津。
12月初,曹曉華從鄭州到天津辦事,不知道在哪里接觸了病毒,也可能就是摘掉口罩的一剎那,感染了。當時,鄭州的同事給他打電話商量事情,他無奈的說自己“陽”了,發燒39.8度。同事安慰他安心休養。“等我快好了,鄭州的同事們紛紛‘中招’了。”
大概是在12月13日左右,曹曉華康復了。在天津,刷到網上醫療用血緊張的消息,這么多年把獻血當成公益習慣的他,就勢決定在天津獻血。
曹曉華在天津獻血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血站的工作人員非常熱情,對每位獻血者噓寒問暖,整個采血過程也很順利。血站還給大家準備了很多點心,以及姜汁紅糖等飲品。獻血過后,曹曉華坦言感覺對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什么影響。“我喜歡運動,體質很好,平時也很少感冒。”
說到獻血經歷,曹曉華稱自己多年前就開始做這件事,純粹是想貢獻一份小小的力量。令他沒想到的是,之后幾年,他的父母住院手術中用到輸血,結賬時才了解到,“憑獻血證和收據等,可以到血液中心申請報銷”。
他坦言沒有想到自己的無意之舉,會在多年后讓親人成為受益者。后來又受到身邊幾個朋友的觸動,這些年他就把獻血這件事堅持了下來。
至于為何在當下這么特殊的時間去獻血,曹曉華稱沒想那么多,就是想為用血緊張的局面貢獻一點力量。“身邊很多朋友是醫護人員,他們都在堅持工作。義務獻血是我的本份。”
響應呼吁,希望鼓勵更多的人
在網上看到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呼吁愛心人士獻血的消息,鄭州27歲的張世聞于12月27日去血液中心獻血。
12月初,張世聞感染新冠,幾天之后康復。他看到網上關于血站告急的消息,想奉獻一份力量,但是又不了解“陽康”能否獻血、何時獻血比較合適。
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張淑琴曾向大象新聞介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復后,血漿中會產生新冠病毒的特異性抗體,這部分特異性抗體在康復者體內短期保持較高的效價,這些特異性抗體能夠中和新冠病毒的活性。
將新冠病毒感染康復者的血漿輸入重癥患者體內,可使患者體內的大量新冠病毒失去活性,從而降低患者體內病毒的載量,以減緩患者病情的加重,為臨床治療贏得時間,減少重癥患者的死亡率。
張世聞后來了解到這些知識以后,更堅定了獻血的念頭。決定獻血頭幾天,他就特別注意飲食清淡,晚上早些休息,煙酒更是不碰。
27日一大早,住在鄭州北四環的張世聞騎了一個多小時的電動車,趕到了血液中心。“獻血的人還是挺多的。去了之后,工作人員會詢問最近有沒有感染,有沒有打疫苗等問題。”經過簡單體檢等環節,張世聞順利完成獻血,臨走時工作人員還給了他一個意外之喜——一壺食用油紀念品。
談到自己的舉動,張世聞稱,就是想多做些好事,鼓勵更多的人。
在年末實現一個心愿
同樣是在12月27日,鄭州31歲的王先生去獻血。回到家,他稱家人特別為他做了頓好吃的——家人很支持我做這件有意義的事。
王先生獻血憑證
早在三四年前,王先生就開始義務獻血,后來還加入了一個志愿者群,群友都是熱心公益的普通人,平時會交流獻血的有關知識。最近他發現大家都在討論用血緊張的情況,了解到好多地方的血液中心連續發了幾次血庫告急的公告。
獻血車 資料圖
事實確實如此。近日,江蘇、福建、上海、北京、江西、甘肅、山東等多地血液中心出現血液存量告急,并向社會發布了相關“倡議信”號召公眾踴躍獻血。
河南也是如此。
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業務科科長溫濤于12月21日接受大象新聞采訪時曾介紹,這段時間受新冠病毒陽性居家隔離治療人數增加、天氣日益寒冷等因素疊加影響,出行的市民大幅減少,街頭獻血嚴重不足,團隊獻血組織困難,血液采集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省血液中心血液庫存已低于最低保障線。
從媒體上了解到這些現實情況,“陽康”大約十天后,王先生完成了獻血的想法。回憶獻血當天令他感動的細節時,王先生稱不僅感動于工作人員在這個特殊時期的堅守,當天還碰到很多和他一樣的義務獻血者,大家共同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2022年12月底完成這個事,像是實現了一個心愿。”
他還特別提到認識的很多令自己敬佩的人。“有位50多歲的老師和家人獻血達百次,而且不圖任何回報。”
王先生停了停贊道,“很平凡,又很偉大。”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8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
頭條 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