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昨晚是個平安夜。
隨著辦公區的自動門緩緩打開,象象習慣性的掃一眼整個辦公區,還好,人數跟昨天差不多。
最近幾天,“天選打工人”象象上班好像玩狼人殺,都有“陽”同事“消失”。上午還在互相調侃要選擇優質毒株的同事,下午就一語成讖,只不過毒株并不理想。
(資料圖)
在朋友圈里爭先恐后的“曬陽”熱潮下,你會發現更多人是沒有發聲的——他們勤勤懇懇上班,小心翼翼防護。戰戰兢兢,爭取不陽。
“我也不想上班,但是沒有錢啊”
“到底什么情況下需要申請休假或居家辦公?”,已經成了足以讓辦公室分分鐘反目成仇的新·職場潛規則。
一般來說大家普遍都認為“陽性需要居家”。但由于新冠病毒存在潛伏期,情況稍微復雜一點,就會產生分歧。
比如突然咳嗽、嗓子疼需不需要請假?如果前幾天在樓道擦肩而過的鄰居陽了,需不需要居家?
而很多人在覺得身體不適(哪怕至少普通鼻咽炎或感冒)時去上班,也都會有種“道德負罪感”。
但如果不去,又可能面臨被扣錢或者扣假期——“如果有的選,誰愿意冒風險去公司啊。”
目前大多數企業,都尚未確立針對“員工得了新冠”的相應規則和保障。又或者是有規定,但其合理性值得商榷,道德困境就被推給了個人。
上班陽了算工傷嗎?陽了堅持上班能申請補貼嗎?
上班陽了算工傷的話題早在一周前就一直高居熱搜榜前幾名,這不,權威解釋來了→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去年大家討論新冠康復者的就業歧視時,大概沒想過“陽過”如今變成了職場香餑餑。因為這意味著你近期大概率無需再為感染新冠請假。這一波很多人在感染新冠后會高燒兩到三天,如果算上前期出現癥狀和后期的“基本康復但結果為陽性”,整個病程可能會達到7天甚至半個月。
那是不是這相當于半個月的假期?網友的截圖讓象象再次覺得自己想多了——
來聽聽權威的聲音——
不過還是有個好消息——
經此一事,象象和許多網友也開始以新的維度審視自己的單位——
“什么都是虛的,如今愿意給員工放新冠帶薪假、報銷抗原檢測費用的才是神仙公司。”
懵的不光是打工人,很多企業也是措手不及
象象注意到,這幾天有人在某職場平臺上提問,目前各個公司都是如何對待“員工陽了”這件事的?
回答者中的大多數都選擇了“還在決策中”。
在象象看來,如今很多企業里看起來非常扯的新冠請假、居家制度,其實本質都是規章滯后。
前幾天有個新聞被大范圍轉發:有公司稱員工感染新冠居家薪酬按60%發放。法制日報微博發布了律師的權威采訪——
盡管有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很多較小規模的公司,還是往往陷入兩難境地——如果陽性員工長期休假或居家辦公,業務開展不下去該怎么應對?但如果堅持工作造成更大范圍的傳染,公司又該如何防止停擺?
象象認為:身處轉折期,我們每個人需要努力跟上新形勢的變化,各種相關規章配套的完善,更有助于形成社會的共識。在共識之下,無論是“陽了”還是“沒陽”,我們都能盡最大努力控制住它帶來的結果,期待那一天早點到來。
你身邊有哪些“有才”的同事和“奇葩”的公司規定,歡迎到評論區和象象一起討論。
(大象新聞綜合法制日報、新周刊、vista看天下等)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