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董彩紅通訊員趙天福孫齊偉
9月27日,河南焦作馬村區西孔莊村,71歲的張井成在自家亮堂的新房里揮毫潑墨,寫出幸福二字。
“住到新房子里,非常好,可高興。”張井成發自內心的爽朗笑聲很有感染力,令人感動。
【資料圖】
(9月27日,河南焦作馬村區西孔莊村,71歲的張井成在自家亮堂的新房里揮毫潑墨,寫出幸福二字。)
時針撥回到2021年7月,全省遭遇一場歷史罕見特大暴雨,張井成家的房子也在這次暴雨中倒塌。
應對災情,河南省迅速行動,傾力投入抗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時隔一年,當時受損的水利交通、農村住房、老百姓的生活等,都恢復的怎樣了?
或許,我們已從張井成爽朗的笑聲,揮毫的“幸福”二字里找到了答案。
【書法訴情】繪出馬村人的幸福生活
馬村區,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區東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黃河,以歷史和工業而著名。
2021年7月,焦作市普降大雨,降雨總量大、持續時間長、轄區河流暴漲、防汛形勢嚴峻。
2021年7月19日,焦作日報的消息,上午7點48分,山門河上游山洪已到達馬村境內,泄洪流量達每秒50立方米,下泄量還將進一步增大……
馬村區武王街道西孔莊村張井成回憶,當時水漫過小腿,進到家里80多公分深,家里有三間上世紀60年代蓋的房屋倒塌;
焦作市馬村區待王街道,路上堆滿淤泥,通行困難。有一段當時的視頻資料顯示:積水和損壞的物品遍地可見;
洪水阻斷了道路,洪水沖毀了村莊。一位村民回憶,當時除了房子沒倒,四個屋子里的家具、食品、藥品等,都被水泡成了廢品……
面對暴雨洪澇災害,馬村區果斷處置險情,奮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實現“零傷亡”;政府迅速開展災后恢復重建,統籌推進消殺、清淤、修復、幫扶和復工復產,6757名安置群眾全部回遷,社會秩序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到災前水平,并在最短時間內展開災后修繕、重建工作,全面消除民房安全隱患,確保群眾居住安全。
71歲的張井成,在政府資金補助下,倒塌的三間房屋,災后重建,由原來破舊的土坯房,新建成亮堂的新房。“房子總共花了7萬多,政府補了5萬,我才出了2萬來塊錢。”
2022年9月27日,向前來采訪的大象新聞記者介紹情況時,張井成興奮地介紹自己的新房屋,“不僅亮堂,還很堅固,重建時對防水、防震都有要求,高標準、高質量。”
跟張井成家緊鄰一排有3戶群眾,去年暴雨時受損的房屋,都進行了全新翻建,并且趕在去年冬季前,早早搬進新房,過了一個嶄新的溫暖冬季。
在新房子里,張井成喜歡用書法訴情,揮毫潑墨寫出馬村人的幸福生活。“寫的不好,但是打心眼兒里高興。”張井成說道。
【滿滿安全感】園區外多了“防洪墻”
除了搬到新房的張井成們,馬村區還有諸多新變化。
9月27日,焦作經開區東部園區外圍,多了醒目堅固的“防洪墻”——圍廠堤長約2.3公里,寬、高都大約有3米。
這座“防洪墻”,讓園區企業有了滿滿的安全感。
馬村,歷史文化悠久,以工業和歷史著名。這里是商湯革命起始之地、“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之地、孔子問禮“移城就車”典故發源之地;這里還曾是焦作工業文明興起之地,有3萬畝的可利用土地、2.8萬畝的采煤沉陷區、10公里的北部淺山帶等發展潛力巨大的空間優勢;有商貿物流業發展成熟、新型工業集聚壯大、都市農業創新突破的產業轉型優勢……
馬村區農業農村局水利科科長陳衛東介紹,位于馬村的焦作經開區東部園區以醫藥制造、鋁及鋁精深加工為主導產業,意義重大。去年的暴雨,讓這里深受考驗。
當時,受連日來強降雨影響,山門河水位暴漲,馬村區與修武縣交界處小莊段河水外溢,水流沿著地勢低洼地帶一直蔓延至待王路東段馬村區萬方產業集聚區處,嚴重威脅到集聚區內各企業和附近群眾生產生活。
馬村區主要領導親赴現場,帶領區相關救援人員同沿線萬方鋁業、英利經貿、明潔洗滌等企業職工一起開展防汛工作。他們冒雨趕到萬方鋁業、英利經貿等部分低洼地帶,現場指揮營救受困群眾、調度防汛物資、加快排水除險,要求相關部門加大巡查值守力度,迅速組織開展搶險救援,最大限度保生產、保民安。
今年,在汛期來臨之前,馬村區上下更是把防汛放在突出位置,突出防護重點,緊盯“三區三河”、自然地質災害點、橋梁涵洞、城市防汛、企業防汛等重點,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除了圍廠堤的新建,山門河小西坡河道取直工程在災后恢復重建工程也很重要。
焦作市馬村區山門河小西坡段,關系到周圍1萬多群眾出行的“交通要道”。
去年暴雨時,路面被沖毀,村民出行成了問題。此處是凹陷的河道,地勢較低,一旦下大雨,就有很大危險。
后經專家論證,要想從根上解決問題,將此處河道取直是最優選。
馬村區發改委副主任張瑛介紹,本次設計小西坡段采用的是20年一遇防洪標準重建的。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河道改線疏浚工程和岸坡護砌工程,將原來的凹型河線取直,便于洪水下泄,減少洪水在此處泄流不暢造成的損毀,此外可以減少兩座橋梁建設,還可以將原凹型河槽作為棄土場,平整為田地或林地。
“工程自2022年7月1日開工,7月20日完成河道貫通,截至8月15日,該項目主體工程全部完工,治理長度550米。”馬村區發改委副主任張瑛介紹,通過河道截彎取直,完成對馬村區山門河小西坡段的初步治理,提升山門河的防洪能力。
(暴雨后,焦作市馬村區現“九里湖”湖泊)
【逆向思維】馬村區現“網紅湖泊”,村民找到致富新道路
逆向思維、錯位發展,是馬村人思考問題的新方式。
面對暴雨洪澇災害,馬村區立足于“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果斷處置險情,奮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實現“零傷亡”;在災后重建工作過程中,更是按下“加速鍵”,跑出了速度、力度、溫度和創新。
馬村區演馬街道就是一番不一樣的新景象。
去年暴雨過后,莊稼地被淹,雖然抗洪救災挖了排洪渠,可有四處地方的水位不降反升。
“剛開始很頭疼,后來思路一變天地寬,找到了致富新道路。”馬村區演馬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侯平州介紹,馬村區趙屯、亮馬、聵城寨、陸村、趙蔣村等許多地方的地表涌泉、自流井,不停噴涌著清澈的泉水。在九里山煤礦塌陷區和原來的老泉眼周圍,形成了十幾個大小不等的湖泊群,總面積有4000余畝,“九里山”變成了水面遼闊的“九里湖”。”
據地質專家解釋,這是地下有一個隱伏隆起帶,和北部的太行山區連通,由于去年7月份連續降雨量比較大,地下水沿著這個斷裂帶和含水層向南運移,在九里山附近受黏土巖的阻擋,泉水不能往下滲,就往上涌到地表,形成了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原本還苦惱于排水很難,后來經過調研論證,決定逆向思維、錯位發展。
“何不因地制宜,將湖泊發展成新的農旅產業?”侯平州介紹,他們經過多方論證,還真找到了錯位發展的新思路。面對郊區、農區、礦區“三區合一”的區情,曾經制約發展的痛點,換個角度看就是新的發展機遇。
“如果將這次暴雨過后的湖泊開發成新的農旅產業,既可以帶來新的經濟點,馬村人民也將享受更多的生態紅利。”侯平州很開心也很激動。
現在,每天有很多人去“九里湖”取景打卡,這里儼然成了新的網紅地。
未來,也一定會成為當地群眾致富新道路。
(暴雨后,焦作市馬村區現“九里湖”湖泊)
【傾盡全力】全省災后重建工作跑出力度、速度、溫度
經過一年多的災后重建工作,馬村區正全力恢復往日的生機與活力,并且有了更多新貌和新變化。
正如張井成揮毫的“幸福”二字,實實在在繪制出了馬村人的新貌和幸福生活。
也時刻提醒我們:每一處被洪水肆虐過的地方,都描繪著萬眾一心、團結協作的畫卷。
其中也有一個個感人瞬間和鏡頭。
待王街道待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宋新亮,在抗洪救災時突發腦梗,暈倒在物資發放崗位上。“那次暴雨,我們待王村,沒有一人因大雨出現傷亡。”9月27日,對于自己落下的病根,宋新亮不愿多聊,可說起村民們都得到很好的安排,宋新亮滿臉欣慰;
陳衛東,馬村區農業農村局水利科科長,山門河防汛搶險技術指導人。去年主汛期7月18日以來,陳衛東積極投身到抗洪救災工作中去,哪里有險情就出現在那里。
在山門河堤防險情最嚴峻的時候,陳衛東白天坐著推土機運送搶險物資、沙石料,和大家一起堵缺口、護堤防,晚上堅持在臨時帳篷里值守,查看雨水情,往返在重點防區待王段2公里大堤上排險情,確保防洪險情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因為過度勞累,經常吃冷飯,喝冷水,衣服濕透自身又暖干,干了又濕透,一度高燒39度,長時間穿著濕噠噠的雨靴,腳都被捂爛泡腫了,但是還堅持在抗洪第一線。
9月27日、28日,大象新聞記者實地探訪災后重建項目進展時,大到規劃設計,小到微小細節等,陳衛東每次介紹都是如數家珍,熱情滿滿,眼睛有光。
感動。相信正是有了無數位宋新亮、陳衛東們,他們不斷踐行著為民服務的初心,我們的抗洪救災、災后重建工作才得以跑出速度、力度和溫度。
10月9日,全省災后重建工作四季度視頻調度會舉行。會上提出,全省災后重建工作要持續圍繞“兩年基本見效、三年鞏固提升”的總體要求,扎實推進災后重建各項工作,全力打好重建任務攻堅戰,將災后重建工作打造成民心工程、合格工程、廉潔工程,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傾盡全力。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9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
頭條 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