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評論員 陳思
近日,河南商丘工學院內的餐廳貼出公告稱,遇到困難的學生可以“先吃后付”:“同學,如果你現在正遇困難,可到二樓任何一個窗口吃飯,待經濟情況好轉了再付。我們餐廳二樓愿意為你排憂解難,相信一切都會好的,我們一起加油!”
短短幾行字,卻讓暖意涌流。其實很多大學生確實正面臨消費的“困境”:一方面還沒有什么掙錢能力,一方面又半步踏出了校園,有了進一步的消費需求。他們中家庭貧困的孩子,會生活得更拮據。再加之一些孩子還有考研的打算,勤工儉學的時間有限。所以“先吃后付”,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是能切實幫助他們緩解經濟壓力的貼心之舉。
其實河南高校里的“愛心食堂”還有很多。比如早些年,為照顧貧困學生,南陽理工學院推出28道“一元菜”;比如河南科技大學通過對比困難生信息庫,“計算”出了3606名需要幫助的同學,并偷偷為他們充飯卡共計72.12萬元……
無論是明著實惠,還是暗中補貼。這些高校食堂的做法,都體現了它們的社會責任心。現在的高校食堂大都是市場化運作,類似“先吃后付”的好做法,不僅對貧困生有益,也能收獲學生的好感、提高學校餐廳的就餐率。這些一舉多得的愛心之舉,可以更多一些。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3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
頭條 2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