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評論員 陳思
近日,德州作協廉潔文化一等獎《我的縣長父親》引發熱議。該文章的標題與電影《夏洛特煩惱》“撞了梗”:電影里袁華同學憑借《我的區長父親》一文,獲得了全區作文比賽第一名。這一情節,生動諷刺了社會上的“拼爹”、“拼背景”現象。
因為“撞梗”,輿論發酵得很快。德州作協也匆匆刪除了獲獎名單和鏈接。然而,實際上《我的縣長父親》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作者描述了父親這位“新中國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選舉的縣長”,“無情”、“摳門”、“一根筋”的一生。作者的父親,是一位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民公仆。無論是從廉潔文化的主題表現上,還是從故事推進的藝術處理上,這篇文章獲得一等獎,都沒有任何問題。
反而是一些先入為主的猜測,與毫無根據的詆毀,差點就讓這一篇情真意切的好文,蒙受“不白之冤”。
其實公眾對于這篇文章標題的誤解,也是對社會個別不公平現象的“過激反應”,可是從網友看完文章后的評論看,贊美之詞占據主流。原本對于標題的誤解很好解開,只需要將文章原原本本展示,或出具一篇詳細的情況說明即可。但是德州作協首先想到的卻是刪除獲獎名單和鏈接。這不僅沒有讓人看到征文比賽的評判標準,也加劇了誤讀,實在不應該。
德州作協對于藝術應該有自己的標準和堅持。隨風搖擺的茅草,生長得再高,也不能抗壓和承重。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9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8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
頭條 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