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著眼走,我都知道哪兒是哪兒!”盡管拖著彎曲的雙腿,王水平在懸崖邊上的石窟內轉悠時,腳步依然堅定,這是32年如一日習以為常的自信,也是75歲老人用半輩子時光守護心之所向的信仰。
(資料圖片)
河南省沁陽市神農山深處,海拔約1000米,窄澗谷太平寺石窟就坐落在太行山脈北側的懸崖峭壁上,75歲的王水平老人已經在此獨守了32年。守護的方式很簡單,老人說,自己不懂什么高科技,就是一趟趟轉、一遍遍看。
“走幾步就得歇歇,但是也不能停”
1990年,家住神農山下紫陵村的王水平只有43歲。聽說山上有國寶,他就義務上山了,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一守,三十多年過去了。
“剛來的時候年輕啊,240斤,壯得很,一只手能抬起一塊碑,地上鋪的一百多斤重的石料都是我一塊一塊從山下背上來的。像這一圈,我轉一趟也就幾分鐘。”坐在洞前的石凳上,老人笑著回憶從前時自豪的神態,與臉上布滿的皺紋和口中掉得只剩一半的牙齒形成鮮明反差。
年輕時可以隨時看、隨時轉,搬移落石、拔除雜草等工作也都可以在一趟趟的往返巡護中完成,但如今,都變得不再容易了。
“腿不行了,走幾步就得歇歇,但是也不能停,有人看管還是好一點的。”因為地處懸崖峭壁,常年不見太陽,加上山中潮濕、早晚溫差大,老人的雙腿因患風濕病而變形,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也日益嚴重。
從老人住的小屋到窄洞谷太平寺石窟,只有100米左右的路程,可中間要先經過一段幾乎陡直的臺階,才能來到一處稍微平坦的草地,稍作休息后,還要再爬上一段陡峭的山崖,才能到達石窟的核心位置——千佛洞。
這上上下下的100多個臺階,讓老人的每一步都帶著疼痛,需要借助拐杖才能稍稍緩解。可這100米的必經之路,就是老人職責的起點和終點,也是一路走來,老人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
“前后兩次,一共丟了三個佛頭”
早在1963年,窄澗谷太平寺石窟就被評為第一批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又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咱這兒號稱‘小龍門’,你看這墻上的一千七百多尊小佛像,每一尊佛都有佛號都有佛名。” 站在千佛洞內,講起來堪比導游的王水平,眼中散發出傲嬌的光:“全國有那么多個千佛洞,像咱這兒有這么多名字的,可是獨一無二的。”
王水平拿著手電筒,和30多年來的每一次巡護一樣,將這個不足兩平方米的石窟,一處處細細照亮,看著自己守護的這些寶貝升級為國寶,老人覺得,相對于它們,自己的安危都不值得一提。
“前后兩次,一共丟了三個佛頭。”王水平清晰記得,自己親身經歷的兩次佛像被盜的情景。那是1994年,上一任看廟人被盜賊鎖進了小黑屋,直到第二天有游客上山發現他,才把他救出來。看廟人被關的消息傳到王水平耳朵里,他鞋都沒顧得上提,一口氣跑到鎮上派出所報了案。回來一檢查,丟了兩尊佛頭。
第二次發生在王水平下山住院期間。他在醫院里都沒住完一個星期,就接到文物部門的電話:又有一尊佛頭被盜走了。他拔下手上的吊針針頭,又是一口氣跑回山上。看著佛頭被盜走后留下的割痕,很是自責。自那以后,老人就極少再下山了。“一年下一次山,檢查一下身體就趕緊回來。”
即便一直待在山上,沖突也總是無法避免。王水平說,這些年來遇到過一些來搞破壞的。“比如來拓拓片的,都理直氣壯的,有幾回差點打起來。”老人深知這種行為是文物部門不允許的,只要看到有人在洞內待的時間稍微久一些,他就趕緊過去看。“我把墻上拓片的紙給扯下來,年輕的人不愿意,往我身上撲,”可轉過身,老人說還是得堅持,“壞一個就少一個,等到將來,這社會上還能留下多少東西呢?”
“我吃的都是百家飯,感覺也像個要飯的。”
在山上生活,最重要的莫過于一日三餐,可對老人來說,吃喝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剛來那些年,老人的食物是住在山下的孩子送來的,送一次能支撐一個星期的生活。
老人說,最常帶上山的就是各種面類,不容易壞還方便儲藏。接點山上流下來的泉水,放一撮面粉,就是一碗最平常的面湯。“我一個老頭兒,能吃飽都中了,有啥可挑的。”說完這句話,老人還補充了一句“這山泉水里富含可多種礦物質,對身體好”后,又哈哈大笑起來。
近些年,窄澗谷太平寺石窟經旅游開發后,游客和香客逐漸增多。看到老人自己在這里守著,偶爾也會有人給他帶些糧食和日用品。“我吃的都是百家飯,感覺也像個要飯的。”老人說,大家爬這么高的山給自己送點面啊油啊,他也不好意思拒絕。這個時候,老人也會拿出少有的小米,稠稠地熬上一鍋小米粥,希望能為大家下山的路途補充些能量。另外,“我也會在心里求佛求菩薩保佑他們一路平安吧。”
“攝像頭能看著文物,那誰來看攝像頭呢?”
對于大家口中的這片福地,王水平有自己的發言權。因為山體天然形成的造型,讓住在山窩里的他免遭暴雨的侵襲,也正因如此,幾十年來不論刮風下雨,老人都沒有閑著的時候:“天晴我走到遠處整整路,下雨我就回來在近處拔拔草,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可更多時候,老人的心是寂寞的。不記得是哪一年,文物部門評先進,給王水平發了個小收音機,從那之后,老人的愛好就再也沒變過。“嘰哩咣鐺壞一個就買一個,再壞一個再買一個。管它里面到底放的啥,我就是聽著收音機里發出的聲響,就好像有人在給我說話。”
在沒有電的半輩子里,一臺臺相繼用壞的收音機陪伴著老人度過了一個個漫長的黑夜。科技發展的今天,即便是有了智能手機,可老人依然保持著聽收音機的唯一愛好。
手機對于老人,除了接打電話,他又發現了新的用途。“看到可疑的人,我就拍下來發給文物部門,你說這是不是也算是一種保護?”
近些年,石窟附近安裝了監控設備,今年年初,老人住的小屋也通了電。當大家都覺得老人終于可以下山歇歇了,可他仍有著自己的執著:“攝像頭能看著文物,那誰來看攝像頭呢?壞人要是上來把攝像頭破壞了可咋辦!”老人說,自己想得很清楚,有生之年,只要還能動,就會在這里繼續守下去。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