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泡桐旁,肩披外套、雙手叉腰、面露笑意、目視遠方——這張廣為流傳的照片,成為人民心中焦裕祿同志的經典形象。1963年的一天,時任蘭考縣委辦公室通訊組新聞干事的劉俊生,摁下相機快門,為焦裕祿拍攝了四張照片,記錄下其與人民共同勞動的場景。這四張黑白照片也是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的475天,留下的僅有影像資料。
59年過去,這四張照片不僅承載了歲月的流逝,更匯聚著人民的思念。大象新聞記者通過修復這四張老照片,嘗試還原當年的場景,與您共同穿越時空,重訪焦裕祿在蘭考的足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四張照片的背景:紅薯地、花生地和泡桐樹林
“這四張照片沒有破損,因此修復的重點是根據清晰的部分,將模糊的地方補充完整,比如這個腰帶、衣領等。”8月15日,技術人員在電腦前,一點點捕捉著照片的細節。他告訴記者,等照片補充完整后,校對清晰度,然后上色還原,最后調節光影、優化細節。
經過修復和著色后的照片,仿佛將我們帶到那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中。如果將當時這個鏡頭拉長,我們將看到:焦裕祿的勞作的紅薯地、花生地,身邊剛剛長成的泡桐林,以及身邊勞動著的人民。
“不要給我照,要照,就去給群眾照!”這是焦裕祿平時對通訊干部劉俊生的叮囑。所以,這僅有的四張照片中,有三張都是劉俊生悄悄拍下的。
1963年的一天,焦裕祿在老韓陵大隊的紅薯地、花生地和村民一起勞動,隨后到朱莊村察看泡桐生長情況,通訊干事劉俊生被熱烈的氣氛感染,悄悄拍下了三張照片。
當時,城關公社黨委書記孟慶凱想和焦裕祿合影留念,焦裕祿說:“咱拍照片有啥用?”劉俊生忙說:“如果把你和群眾在一起勞動的情景拍下來,群眾看了會說,縣委書記和我們一起照相啦,這對他們的鼓舞不是更大嗎?”焦裕祿聽他說得在理,哈哈笑了起來,和孟慶凱在他栽植的泡桐樹旁合影留念。這也是焦裕祿唯一一張主動同意拍攝的照片。
從漫天黃沙、遍地鹽堿到千頃澄碧、百姓富足
在這僅有的四張照片中,有兩張都與泡桐有關。栽種泡桐,以林促農、以農養林,是焦裕祿到蘭考后,一年走遍120多個村莊調研得出的結論。
1963年的一天,焦裕祿和村民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挖坑栽樹。一個村民拿起一棵瘦弱的小樹苗準備扔掉,被焦裕祿阻止:“拿來我種上,你不知道,泡桐成活容易,只要有土、有水、它就能活。”
因為個頭“不合群”,這棵特殊的樹苗沒有被種到成行樹木中,而是由焦裕祿親手種在了一旁。
如今,那棵幼小的泡桐樹,已經亭亭如蓋。沿著當年焦裕祿開辟的道路,蘭考人民種下一株株泡桐,成為當地的“綠色銀行”。
那片他腳步丈量的風沙地,早已千頃澄碧,暈染出鄉村振興的彩色畫卷。
那個他立志“治三害”、“拔窮根”的夢想也已完成,千千萬萬的黨員庚續奮斗,更多精彩正在續寫……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