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河南新聞廣播記者 王藝楓韓彥 羅浩
8月8日,位于地下20多米深的大橋220千伏電纜隧道內,國網鄭州供電公司電纜運檢班班長白永銳帶著班組成員普世平正在一米一米的檢查電纜運行狀況,確保高溫高負荷期間的城市供電安全。
(資料圖片)
隨著電纜入地的推進,城市環境越來越美好,居民用電的可靠性也在不斷提升。如今,933公里電纜、316公里的電纜通道編織成了鄭州市區的地下電力“生命網”,這也是河南18個地市里規模最大的電力電纜系統。24年來,白永銳的足跡踏遍了鄭州地下電纜隧道的每個角落,用身為電力醫生的豐富“臨床經驗”,守護著這張城市“生命網”的健康運行。
從10千伏到220千伏,成就經驗豐富的電纜診斷專家
1998年開始接觸電纜專業工作的白永銳先后負責過鄭州市區內10千伏電纜和35千伏及以上電纜線路的日常維護和故障排查。2018年以前,他主要負責鄭州市區10千伏電纜的運維,隨著鄭州的發展,高壓電纜的規模迅速增加,從2018年開始,他開始專注于高壓電纜的故障檢測。他現在所在的電纜運檢班一共有6個人,每周至少要對15公里的電纜通道進行排查檢測,這些35千伏及以上線路是城市供電的主動脈,尤其在夏季用電高峰期,電網負荷壓力大,設備隱患要提早發現,故障問題要及時處理,才能避免居民用電受到影響。
干過電纜專業的人都有一個感受,排查電纜故障和醫生為病人看病非常相似,最重要的就是快速準確的找到故障位置和原因,以便搶修工作能夠盡快開展。
“電纜供電的安全性相對較高,出現問題的話首先要考慮是否由于外力破壞。”聊起電纜,白永銳馬上變得滔滔不絕。他介紹,排查電纜故障要提前了解電纜長度、路徑、跳閘原因,查看電纜路徑中有沒有施工破壞的情況。如果通道環境復雜,就要使用多種故障檢測儀器,采用多種檢測形式,將故障位置鎖定在半米之內。“‘醫生’嘛,就是要熟用各種儀器,不斷創新檢測方法,最終目的是檢測出‘病因’。”白永銳說。
“大家可能覺得電纜都是埋在地下的,其實不然,受環境影響,部分電纜通道和終端設備也會建設在地面上。”白永銳介紹,由于城市的快速發展,電纜通道的環境越來越復雜,因此他們的檢測手段也不斷更新。無人機、潛水機器人、特高頻檢測儀等高科技裝備都能大幅度提高電纜故障的處理能力。
沒有查不到的故障,只有一顆不放棄的心
“從來沒有找不到的電纜故障,只是還沒有走到地方,要始終抱有不放棄的心。”白永銳說電纜這個專業和醫生一樣都是“越老越吃香”。從業24年間,他排查過上萬公里的電纜,面對各種復雜的故障問題都游刃有余,也正因此,周邊地市的同行們遇見查不到電纜“病因”,經常會請他“出診”,開封、南陽、鶴壁等地區的電纜通道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某次滎陽地區一條路徑長達5公里的電纜出現故障,當地供電公司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全線排查也未找到故障點位置。白永銳來到現場了解情況后,判斷是由于電纜長度較長導致故障點的阻值較高,檢測儀器無法一次性獲得波形信號導致。于是他指導檢測人員通過持續加壓的方式降低電纜故障點阻值,從而迅速找到了故障位置。
“干這一行有兩點最重要,先要找準電纜路徑,另一個是要有一顆不放棄的心。”常年從事電纜故障檢測工作,白永銳總結出了兩個“要訣”。去年他到南陽市方城縣幫忙排查一條35千伏電纜故障,由于現場環境復雜,電纜路徑的周邊新建了居民小區,導致現場工作人員無法準確定位。白永銳變換思路,繞道過小區,對電纜另一側的路徑進行檢測,從而發現了故障點原來在靠近隔壁小區的位置。
由于電纜通道普遍很長,特別是老電纜的運行環境相對復雜,如果不能很快發現故障點,很容易打擊檢測人員的信心,故障排查就會停滯不前,所以要從始至終堅定信心,不放棄任何蛛絲馬跡。“并不是我的技術比別人高,我只是堅信沒有找不到故障,當你山窮水盡、方法用盡想要放棄的時候,靜下心換個思路,發現成功就在眼前。”白永銳深有感觸。
每年排查故障近百處,保障市區可靠供電
7月中旬,中牟地區35千伏王渡線發生一處電纜故障,該線路為500千伏官渡變電站提供站用電,官渡變關系到河南500千伏主干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同時還是鄭州東北部電網的重要電源點,情況十分緊急。由于現場搶修力量有限,為了能盡快排查到故障原因及時搶修恢復供電,國網鄭州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迅速調派專業檢修人員,協助開展故障搶修工作。接到通知后,白永銳帶著班組成員急忙驅車趕往40公里外的電纜通道查找故障點。
抵達現場后,經過一系列的排查和檢測,白永銳和同事迅速確定了故障位置,重新更換安裝電纜附件后,大家又馬不停蹄地組織電纜交流耐壓試驗設備進場,經歷了近4個小時的試驗,該段電纜試驗合格,電纜故障消除,避免了鄭州東北區域重要電源樞紐的500千伏官渡變站用變單電源運行風險。
據了解,大多數的電纜埋在地下,其優點提升了運行可靠性,但隨著電纜長度逐年增長和城市環境的變化,電纜發生故障后的排查和搶修工作難度也在提升。“有幾次當天沒有排查到電纜故障點,晚上跟本睡不著,后來發現是由于線路改遷導致的電纜路徑改變。”白永銳和他的電纜運檢班每年大約排查出近百處電纜故障,守護著城市地下電力“生命網”的健康運行。
據悉,國網鄭州供電公司自主研發的電纜隧道在線監測平臺已經投入使用,平臺融入隧道地圖、環境監控、環流監測、溫度監測、視頻監控、門禁管理、應急通訊、巡檢機器人、熱成像等功能,實時監控電纜及隧道狀態,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目前在線監測系統已經覆蓋到市區80%的電纜隧道,預計今年底全線覆蓋,屆時電纜的運行將更可靠。”白永銳說。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