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2日,一場名為“創新生態樹葬 福蔭子孫后代”——植入式樹葬實驗發布會在鄭州南郊一公墓舉行,四棵參天白楊成為“植入式樹葬實驗樹”。如今,7個多月過去了,那四棵實驗樹咋樣了?“植入式樹葬”能否得到推廣?
(查看植入式樹葬實驗情況)
7月29日,來自多個領域的專家再次相聚與此,舉行“植入式”生態樹葬技術方法試驗項目專家鑒定論證會。大象新聞在現場看到,這四棵用來進行“植入式”樹葬的實驗樹,原有切面基本恢復,枝繁葉茂,長勢喜人。同時還傳來一個好消息,“用于樹葬的骨灰存放方法及存放裝置”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
(資料圖片)
【現場】四棵樹長勢喜人,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去年12月12日,名為“創新生態樹葬 福蔭子孫后代”——植入式樹葬實驗發布會在鄭州南郊一公墓舉行。活動現場,四棵白楊樹成為植入式樹葬的實驗樹。
(去年12月,植入式樹葬實驗發布會現場)
大象新聞記者當時在現場看到,每棵樹的樹干上,有一個直徑三厘米左右的圓洞,深達十厘米左右。而工作人員將骨灰存放裝置(一個圓柱形的金屬灌)塞入樹洞,隨后將樹皮恢復原位。之后,再進行消毒、補充生長液和營養液,對洞口附近進行包扎,促使大樹盡快愈合。
“我在醫療領域獲得了一個靈感,人體內可以植入心臟支架、假牙、人工關節,首先要確保生物共融性,保證不排異。那么,大樹能不能植入人的骨灰呢?大樹的生物共融性要比人體強得多。”當時,九三學社社員、“創新生態樹葬”發明人王雪峰接受大象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去年,將骨存放裝置塞入樹干上的樹洞內)
轉眼之間,七個多月過去了。這些實驗樹咋樣了?
7月29日,來自林業、園林、社科、人文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舉行“植入式”生態樹葬技術方法試驗項目專家鑒定論證會。
大象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四棵實驗樹枝繁葉茂、長勢喜人。具體到樹干上骨灰存放裝置的切口,其中一棵切口處的樹皮已經與原有樹皮基本愈合,而另外三棵樹的切口處,不見了樹皮,但內部切口也實現了愈合,不過仍可以看到骨灰存放裝置。
“我們要定期觀察實驗樹內部愈合情況,所以,另外三棵樹切口處的樹皮,就沒有放回原位。”植入式樹葬實驗發明人王雪峰說,經過七個多月的觀察,整體來說,實驗達到了預想的效果,令人欣慰。
(如今,四棵實驗樹枝繁葉茂)
讓王雪峰更高興的是,今年7月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下發了“用于樹葬的骨灰存放方法及存放裝置”發明專利證書。
這項發明專利證書顯示,“用于樹葬的骨灰存放方法及存放裝置”發明人為王雪峰、王倩,專利權人為王雪峰,專利申請日期為2017年5月12日。
“經過五年申請,走過了一條十分艱辛的道路,這項技術和裝置終于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認可,對我來說,這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勵。”王雪峰感慨。
【聲音】取得階段性成果,還應該繼續完善
植入式樹葬自從實驗開始的那一天,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棵實驗樹基本愈合)
“有支持的聲音,有反對的聲音,也有保持中立的。但總體來看,還是支持的人更多。這么幾年,盡管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我咬著牙走到了今天。為什么這么執著?我始終認為,植入式樹葬值得推廣。”王雪峰說,人去世火化后,骨灰處理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傳統的方式,把骨灰放在家里或者送往經營性墓地;另外一種則是不保留骨灰的方式,如海葬、天葬、閑話葬、樹葬等等。而植入式樹葬可以節約土地、增加樹木美化環境、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還能讓逝者與樹木融為一體,使得逝者親屬可以通過眼前的樹木,感受到親人生命的延續。
(植入式樹葬發明人王雪峰)
九三學社河南省科技廳委員會的劉三軍認為,植入式樹葬拿到了發明專利,這說明技術上不存在問題,另外還具有創新性。
“從技術層面講,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植入式樹葬究竟選擇什么樹木。楊樹屬于速生樹種,不是理想選擇。如果選擇銀杏樹、松柏樹,可能更好。第二,植入式樹葬的時間問題。是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植入式樹葬,受不受季節和氣候的影響。第三,植入式樹葬樹的部位選擇。此前的實驗選擇在樹干進行,今后能不能把骨灰植入到樹木的根部?這樣,做到了入土為安、落葉歸根。
河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黃河文化研究所)所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李新認為,中國人的祖先崇拜根深蒂固,自古以來便很重視喪葬,視死如視生。土葬適合傳統的農耕社會,因為大家對土地也特別崇拜,如今,城鎮化率越來越高,土葬沒有土地,墓地價格特別高,以至于部分地區出現了“陰房”。因此,喪葬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出席鑒定論證會的專家、嘉賓)
李新建議,實施植入式樹葬后,樹上應該設立某種標識,全息化呈現逝者信息。
與會者一致認為,植入式樹葬不但涵養水土、節約土地,同時還有利于生態建設、綠色環保。通過四棵植入式樹葬的實驗樹不難看到,該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還應該繼續完善,才更有推廣的價值。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30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