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葉、蒸煮、過水、捶疊......經過多個復雜的工序后,再運用繪畫、雕刻等工藝,最終創作出薄如蟬翼的葉雕作品。
(資料圖片)
作為信陽市非遺傳承人,11年來,李昊已經收集了60000多片樹葉,完成人物肖像、書法文字、紀實場景等400多幅葉雕作品。
癡迷11年 最長連雕十多小時不吃不睡
在信陽市平橋區小橋胡同里有一處院落,是李昊的工作室。“我平時也住在這里。經常為了雕一件作品一夜不睡,最長一次從晚上9點多沒吃飯沒睡覺雕到第二天中午。”
皮膚黝黑、蓄著胡須、穿著棉麻布衣,一副硬漢形象的李昊,卻能靜心專注于葉雕十幾個小時。
李昊對葉雕的癡迷和堅守源于11年前。“山西晉祠是葉雕的起源地。一次機緣,我在那里接觸到葉雕,就非常感興趣,覺得很新奇有魅力,一下子就深深地愛上了。隨后開始收集各種書籍資料,摸索葉雕工藝。”
就讀過美術專業的李昊,經過學習和鉆研,很快能上手雕出很多種類的作品。
精挑細選200片樹葉可能只有四五片能用
在李昊的工作室,記者看到還放著一籃子干黃樹葉。
李昊說,這些收集回來的樹葉,要經過晾曬、蒸煮、浸泡、熨燙、捶疊等工序,再觀察樹葉的品相,合適的話才能進行雕刻。
“葉雕對樹葉的要求很高,有時候200片樹葉可能只有四五片能用。得是秋季自然落葉,品相完整,葉脈粗壯,沒有蟲蛀、沒有破損。”
選葉難,創作也不簡單。別看小小的一片葉子,李昊告訴記者,書法作品,字或者是組合字,一般需要3天;人像作品的話則需要六七天。
“比如人像作品,要先畫稿畫出需要雕刻的人像,再將處理好的葉子印在畫像上,在葉子上起稿,一點一點的剔除掉葉肉,再精雕,最后才能成為這種薄如蟬翼、透而不破的完整作品。”李昊邊說邊向記者展示握在手心里再展開仍然不會破損、恢復如初。
雕刻的工具也是很有講究的。李昊說,根據樹葉的形狀、厚薄、柔韌度,還會臨時制作雕刻的工具。“有時候為了雕一件作品,我會提前半個月制作工具。”
傳承中創新 拓寬創作載體和技藝
傳統的葉雕一般是用梧桐葉,先制出要雕刻內容的模板,再將樹葉貼于模板上,放于水中雕刻。
然而,李昊不拘泥于一種雕法,他還加以創新,嘗試在梧桐葉、橡樹、香樟樹以及楓葉等更多樹葉上創作。“加以創新后,作品又是一種新的風格了。”
為了追求美感,讓作品更有立體感,技藝嫻熟的李昊一般不使用模板雕刻,而是直接用毛刷和雕刻筆在樹葉上創作。
自幼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李昊,創作靈感也大多來自一些傳統建筑以及信陽當地的景點、古跡。作品有的自己收藏,也會對外銷售。
李昊的工作室還是研學基地,平常他還會向學生們教授一些簡單基礎的葉雕知識。“就想把葉雕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我雖然是個手藝人,但更希望做個‘守’藝人!”李昊堅定地說道。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9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
頭條 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