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河南史,半部華夏史。
說的一點不攙水分:地下文物位居全國第一,地上文物位居全國第二,館藏文物占了全國的八分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居全國第二(420處);32年間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也是第一(50項),且是第二名陜西和第三名江蘇的總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也是從河南開始的。
【資料圖】
河南文物不僅在數量和質量上占據壓倒性優勢,在表現方式上,也呈現出“最炫”的一面:敢向人類“非洲起源說”挑戰,也敢布下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星象圖;既有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也有中國最牛的“皇家專用冰箱”,還有能完整吹奏現代樂曲的8000年樂器,以及“防盜系統”做得最牛的古墓……在眾多的“第一”、“第二”里,不時閃現出中國文物的最炫河南風。
(大象新聞記者 李長需/攝)
中國最早的國家糧倉:盛滿糧食夠7萬人吃一年
偃師商城遺址,古稱西亳,是第一個商代都城,距今3600年,被視為夏商文化的界標。2019年,在該遺址小城西北部的新一輪勘探中,發現了23個圓形建筑基址,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國家糧倉”囷倉。考古人員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個囷倉按3米高算,能盛放近185噸粟,那么23個囷倉則可儲存約4255噸粟。考慮到該區域面積近4萬平方米,可建造近100個囷倉。如果所有囷倉都存滿糧食,就能滿足大約7萬人一年的口糧。
靈井遺址的“許昌人”:10多萬年前老祖宗的腦神經是啥樣?
現代人的起源,有兩種理論:一種說起源于非洲的早期智人,一種說是起源于各州早期智人以致猿人。這兩種觀點長期對峙,且“非洲起源說”占據了上風。因為已知最早的兩塊現代人化石都出自南部非洲,被認為早于10萬年前,這也成了“非洲起源說”的主要證據。
但“許昌人”頭骨化石的出現,直接對“非洲起源說”予以否定。2005年12月15日,在許昌市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一個古人類頭蓋骨,此為“許昌人”1號頭骨化石,后來,又在同一探坑內發掘出“許昌人”2號頭蓋骨。經測定,他們不是早期現代人,不是尼安德特人,不是海德堡人,也不是直立人,他們是一種新型的古老型人類,生活在距今10.5~12.5萬年之間。這基本和那兩個非洲“現代人”同一時代了。
“許昌人”還填補了中國古人類進化的空白。不服“非洲起源說”,中國學者提出了“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學說”,其重要依據是發現了115萬年前的藍田人、50萬年前的北京人、10萬至20萬年前的遼寧金牛人、1萬至4萬年間的北京山頂洞人等,幾乎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但這個體系卻存在著關鍵缺失:沒有5萬~10萬年間的人類化石。而這一時期正是“非洲起源說”推斷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關鍵階段。正好,發現了“許昌人”。
比發現許昌人完整的頭骨更令人興奮的是,在頭骨內側還附著有類似腦殼內膜的組織。科學家可以借此來研究舊石器時代祖先的腦部神經。想想都讓人激動:10多萬年前老祖宗的腦神經是啥樣?或許很快就知道了。
西水坡星圖:擺出一幅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星象圖
1987年5月,濮陽西水坡發現大規模的古墓葬群,其中45號墓最為顯耀。該墓老年男性墓主人南足北仰臥其中,周圍葬有三位少年。在墓主骨架旁邊擺放有3組圖像,東為蚌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西為蚌虎,北邊則是蚌塑三角形,三角形的東邊特意配置了兩根人的脛骨。據測定,該墓距今6500年。
中國天文考古學第一人馮時觀察到,墓中龍虎的排列正好跟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四象體系(東宮蒼龍、西宮白虎、南宮朱雀、北宮玄武)相吻合,因此他判斷,蚌塑三角形和兩根人的脛骨所組成的圖像,正是北斗的圖像。其中,蚌塑三角形代表斗魁,東邊橫置的脛骨代表斗杓,斗魁指向龍首,斗杓指向虎首,完全與真實的星象位置吻合。除北斗外,蚌龍、蚌虎的方位與二十八宿主配四象的東、西兩象完全一致外,所反應的星象位置關系也完全與真實的天象相符。
因此可認定,該墓蚌塑所呈現的內容可以認定為遠古時代的星象作品,它是中國所見最早的星象圖,也是目前所知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星象圖。它的這個發現,震動了國際學術界,也將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最早的物證提前了近3000年。
中國最早、最牛的戰國“皇家專用冰箱”,在鄭韓故城
《羋月傳》熱播時,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鏡頭:楚威后與眾公主共賞夜明珠后,還特地命人呈上新釀制的冰鎮糯米酒和金銀花茶與公主們共飲。
楚國有冰鎮糯米酒?還真有。它是用冰鑒冷凍的。所謂冰鑒,就是一個盒子一樣的東西。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楚國墓)出土的曾侯乙青銅托盤,就是一個冰鑒。楚國之外,秦國的皇親國戚也能喝冰鎮飲料,他們有凌陰,也就是藏冰的地方。陜西鳳翔縣的雍城遺址,就是一個凌陰遺址,那是個半地穴式建筑,上面有建筑,下面有冷藏室。
與秦、楚相比,韓國在《羋月傳》中只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但韓國的冷藏技術,卻是最牛的一家,人家可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冰箱”了。
韓國的“冰箱”,就建在21平米房的豪華“御廚房”里。在其南壁東端,走進一個下斜7.3米的臺階式走道,可以發現南北一條線上排列著5個水井,直徑在0.71米~1米,每口井都有4~8節的井圈,且井內發現了盛器殘片及豬、牛等動物骨骼。很顯然,這是韓國王室的“皇家冰箱”了。這些“冰箱”,建造在地下三米深處,走道很窄,且有堅硬的夯土墻及配套,都有利于保持低溫;而且,它還采取了不少的衛生措施,比如墻壁上抹草泥、夯土墻底部和地面鋪上凹槽磚等。
韓國的“冰箱”在鄭韓故稱遺址上,位置在新鄭市新建路街道辦事處閣老墳村村北。
楚長城:中國長城之父,比秦長城早300多年
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在訪華期間參觀北京慕田峪長城時,好奇地向陪同他的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詢問:“這是不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董耀會答道:“不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是楚長城。”
楚長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紀,比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修建的北長城要早300年。它西起湖北省竹溪縣,跨漢水輾轉至河南的鄧州市,往北經內鄉縣,再向東北經魯山縣、南召縣、葉縣,跨過沙河直達泌陽縣,往南經鎮平縣,東南至桐柏縣、信陽地區,總長500多公里。
賈湖骨笛:8000年前的樂器能完整吹奏現代樂曲
河南舞陽發現的賈湖遺址,再現了八千年前人類生活的景象,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是“人類從愚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它發現的人工栽培稻遺存,證明了黃淮流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這里發現的契刻符號,很可能是漢字的濫觴,而其出土的30余支賈湖骨笛,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把人類音樂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
令人驚嘆的是,賈湖骨笛已具備七聲、八聲音階,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經中央民族樂團黃翔鵬等音樂家對其中一支七孔骨笛的測試,知其已具七聲音階,并能完整吹奏現代樂曲。
(大象新聞記者 燕子丹、王韶卿/攝)
開封城,城摞城,上下疊壓著六座城池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這個一直流傳在開封民間的神秘傳說被考古證實:在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觀。其中,清開封城約3米深,明開封城約五六米深,金汴京城約6米深,北宋東京城距地面8米深,唐汴州城距地面10米深左右,魏大梁城距今地面下10余米深處。
開封城像個碗,四周高,中間低,很容易被淹沒。北宋以前,黃河由天津入海,對開封影響不大,只在北魏被淹沒過;自金代黃河向南改道以后,開始威脅開封安全,1000多年間,黃河決口300多次,其中大水進城就進了7次。
二里頭遺址:揭開“最早的中國”都城夏都面紗
河南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距今約3800~3500年,是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遺存,更是一座精心規劃、龐大有序、史無前例的王朝大都遺址,多項中國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都發源于此,被考古人譽為“最早的中國”。這處遺址迄今發現了宮殿、居民區、制作陶作坊、鑄銅作坊等遺跡,揭開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紗,如今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都城遺存已成學界共識。二里頭文化與二里頭都邑的出現,表明當時的社會由“滿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競爭的政治實體并存的局面,進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廣域王權國家時期。
殷墟甲骨文: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安陽殷墟是中國商代后期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其發現,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也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漢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不僅證明了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中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對3000年以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中發現的甲骨文,這不僅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內容豐富,涉及殷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對全面復原殷商社會史具有重要意義,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大象新聞記者 沈翔/攝)
仰韶文化遺址發掘,揭開中國近代考古學序幕
1921年10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他的中國同事,運用現代考古學的方法,在仰韶村的土地上正式開始了發掘工作,這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的“第一鏟”。
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管理,安特生把該遺址命名為“仰韶文化”。這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名稱。自此拉開了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序幕,揭開了我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的第一頁,填補了中國遠古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仰韶文化的發現,也使“中國無石器時代”的理論徹底破產。
上蔡縣郭莊楚墓:“防盜系統”做得最牛的中國古墓
2000多年,歷經22次盜掘,卻被盜走了零星器物,依舊出土了1000多件珍貴文物,郭莊楚墓可謂中國歷史上“防盜系統”做得最牛的一座古墓了。它是怎么做到的?
該墓在防盜上一環套一環。首先從封土上,殘留的封土厚0.7米至2,5米,為夯土,多由遺址黑灰土構成,內含豐富的陶器碎片和蚌殼,極似建筑夯基。填土厚6.3米,給人的感覺是一座建筑遺址或聚落生活遺址,以為底下沒有古墓;其次,在地下10多米處設計了兩個假棺,迷惑盜墓賊以為挖到底了。東漢時期的一個揭頂盜挖到這里就停止了。
如果上述措施還不見效,該墓的最具特色的積沙積石就該顯威了。它的填土層有11米厚的積沙,估計有3000立方米以上,流動性很強;積沙層中還發現了1000多塊積石,最大的重165公斤。盜洞挖到這一層,積沙積石都可以把其源源不斷地將盜洞填滿或砸塌。其中一個盜洞用木板建起了巷道,擋住了流沙,但沒擋住巨石,在快要成功時還是被巨石給砸塌了;還有一個盜洞繞到墓室下方“地攻天”,企圖繞過流沙巨石,但還是沒有成功。
(三楊莊遺址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 。大象新聞記者 李長需/攝)
三楊莊遺址:“中國龐貝古城”里的漢代鄉村
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是目前我國首次考古發現的、性質明確的大規模漢代農村類遺址,是漢代考古中一次歷史性的發現。它首次全景展現了漢代黃河中下游地區鄉里田園的直觀景象,首次展現了黃河中下游地區普通農民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庭院均為二進院布局,堂屋全部為瓦頂;庭院周圍或水溝環繞,或比鄰池塘;前有水井,后有廁所;遺址也首次揭示了黃河中下游地區普通民居的建筑工藝、建筑藝術,并首次實景再現了黃河中下游地區農耕技術和農業文明。該遺址堪稱“中國龐貝古城”。
武曌金簡:一代女皇內心隱秘的自我評價?
武曌金簡1982年在嵩山發現。這是中國發現的唯一金簡。由于武則天的墓穴尚未打開,也是研究武則天的唯一一件實物。金簡共3行63字銘文,大意說:大周國主武曌信奉道教,渴望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岳嵩山山門投遞金簡代她拜祭,祈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為自己怯病賜福。金簡既是祈福也有除罪的意思。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男權社會里以一個女人身份改換天命,當政期間,完善科舉制度,不拘一格選人才,但同時又任用酷吏,制造了大量冤案。晚年大概內心極為不安,是否想通過金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懺悔?一個金簡,其實隱藏了這位女皇內心隱秘的自我評價。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2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