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鄭州西南方向120公里,是有著中國“鈞瓷之都”美譽的禹州市神垕鎮,神垕古街往西,沿著山腳再走4公里,豎立著“槐樹灣國際裸燒陶藝村”的石碑,這里是“河南省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槐樹灣村,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創客藝術大師70余人。本文的主人公姚劍鋒,2020年之前一直在省會鄭州經營玉器寶石生意,2016年就獲得輕工部認定的“中國青年玉石雕藝術家”稱號,其人樸實憨厚、言辭陳懇,頗具匠人風骨,常掛嘴邊的“河南人河南工”口號也多見于省內主流媒體報道;坐落于唐人街茶城的“禪心玉舍”工作室也是諸多好友們品茗談天的私享樂園。
(資料圖片)
然而,身邊的大多數人都沒想到,2019年底,姚劍鋒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在鄭州經營多年的玉器工作室,去到120公里外的禹州神垕,扎根到藝術家創客村落槐樹灣村,建立“彌芥堂”玉瓷工作室,玩了一次從“玉器”到“瓷器”的大膽跨界。兩年多時光荏苒,昔日的破落窯洞和荒草叢生變身為如今的別墅疊院和亭臺軒榭,1300度窯溫孕育出的玉瓷寶器見證著匠人的成長與蛻變。器物有方寸天地,玉瓷融匠人之魂,七月初夏,記者來到神垕,走進彌芥堂,聽姚劍鋒講他與玉瓷結緣的二三事。
納須彌于芥子 藏日月于壺中
話題從工作室的名字開始聊起,為什么把工作室從“禪心玉舍”更名為“彌芥堂”,“彌芥”二字又有何寓意?面對記者的疑問,姚劍鋒說:“因為之前我一直從事的是玉石雕刻和設計方面的工作,對佛教造像有一些學習和研究,佛家有一句經典的偈語我特別喜歡,叫‘納須彌于芥子’,須彌山是佛經中的大山,比喻極大之物;芥子是芥菜的種子,比喻極小之物。通俗的講就是將大內容用小形式表現出來,這在我們鈞瓷作品設計制作中是很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大的創作理念、設計思路放進我們設計的茶具或者擺件,再通過1300度的高溫將其呈現在作品的微小細節里,它可能是一種特殊的光澤,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發色,也可能是一種觀感韻味,很難用具體的語言去表達。”
“因為特別喜歡這句話,所以我就將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彌芥堂’,也是通過這個鞭策自己不斷地在藝術創作的路上探索和發現,做出來一些這個行業里不一樣的東西,真正的讓作品做到‘納須彌于芥子 藏日月于壺中’。”姚劍鋒把玩著自己親手燒制出來的茶杯,語調平緩而真誠。
因茶入器 發燒友與鈞瓷結緣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因宋徽宗時期曾在近禹州市內古鈞臺附近設置官窯專門燒制御用瓷而得名,是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鈞瓷以其獨特的釉料及燒成方法產生的“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窯變神奇而聞名于世,素有“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
2019年以前,姚劍鋒一直從事的都是玉石器的生意,與瓷器的結緣還得從日常的茶具茶器說起。“我平時不愛喝酒,但愛好品茶賞器,也經常從景德鎮、龍泉這些瓷區的朋友那里收一些茶具,在工作室和朋友們一起交流。茶能修身養性,也逐漸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每一種茶葉適合用什么類型的茶具沖泡,幾秒出湯能保證茶葉的本味好,多少度的水沖泡哪一種茶,處處皆有講究。喝茶的時間長了,姚劍鋒對不同釉色、質感和器型的茶具也有了自己的心得,慢慢地也萌生了自己燒制茶器的想法。在正式來到槐樹灣村扎根建立工作室之前,他在鄭州和神垕兩地長期來回奔波考察,走進不同的窯口,觀摩制瓷和燒窯現場,通過朋友引薦拜訪行業前輩,不懂就問,感興趣就學,白天看,晚上總結思考,同時與自己制作玉器十幾年的經驗相互印證,不斷提升自己對鈞瓷的認知。“和神垕本地的匠人對比,我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家里沒有人燒過瓷器,也沒有人從事鈞瓷行業,對我而言純粹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我想試試看能不能把自己對瓷器的認識和理解從虛幻變成現實,19年那會兒我正好40歲,我覺得人生還有無限可能,玉器行業我做了十幾年,也談不上放棄玉器轉行到瓷器,兩者本身就有共通之處。我想從‘彌芥堂’開始,打造一段新的藝術里程,把我對玉石和雕刻的理解融入到瓷器之中。”姚劍鋒說。
妻子和女兒都在南陽老家,女兒還正在上幼兒園,以前的人脈和資源關系都在鄭州,神垕鎮上甚至沒有一個熟識的朋友,鈞瓷“發燒友”姚劍鋒跟家人深入地溝通了自己的想法和規劃后,就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室的建設和鈞瓷燒制的研究中。槐樹灣村過去是因煤礦開采塌陷的老舊村落,后來憑借憑借古村落的自然人文和祼燒陶瓷技藝,吸引了一批陶藝創作者駐村創作,讓槐樹灣煥發了新的生機。第一次去考察場地的姚劍鋒看著選址上破落的窯洞、坍塌的房屋、齊人高的雜草,嘆了嘆氣后又堅定了眼神,既然決定干了,那就推倒重建吧!
從平整土地,到工作室設計、施工,前后歷時一年,到2020年底,廢棄的房屋原址上矗立起了一棟灰瓦白墻的輕鋼結構別墅,上下兩層,造型別致,成為了槐樹灣村一道亮眼的人文景觀。工作室施工期間,姚劍鋒也沒閑著,神垕鎮大大小小的窯口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一年我除了監工蓋房,其他的時間都跑到鎮上各種制瓷的窯口參觀,看他們拉胚、注漿、塑模、上釉、配釉方、燒窯、開窯,日復一日的看,有時候一天去到好幾個窯口,跟師傅們聊天,全流程的學習和請教鈞瓷的制作工藝,也結交了一批行業內的老師和朋友。”這一年的學習經歷讓姚劍鋒從“門外漢”逐漸成為半個“門內人”,跨界帶來的“行業壁壘”也在不斷的學習和消化中慢慢削減。姚劍鋒覺得,我可以自己動手試試了。“2020年底,我在工作室搭起了自己的第一口窯,真正開始了變身‘鈞瓷匠人’的道路。”
從零開始 與寂寞和內心折磨為伴
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全新的環境,一切幾乎都要從零開始,技術上和生活上的雙重壓力使他在無數個深夜難以入睡,自從開始自己動手燒窯,每一次的開窯都是一個漫長而煎熬的過程。“一次燒窯需要17個小時,等待窯溫冷卻又需要一天,需要降到幾十度才能打開窯門,燒窯的過程就是泥與火的升華,在開門之前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夜晚我都是一個小時起來一次看一下溫度,到后面都是數著分秒在等,窯開的多的,黑眼圈就成了家常便飯。”姚劍鋒說。鈞瓷屬于高溫瓷,往往需要燒到1300度才能燒成,上釉比例、氣氛變化、火候調控都需要恰到好處,才能達到胎與釉的完美結合,這些都要靠自己來試驗和摸索,一窯開出來十不成一成為常態。剛開始燒窯的幾個月,每當夜深人靜,姚劍鋒都會輾轉難寐,內心會涌起打退堂鼓的念頭。“每失敗一次都意味著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打了水漂,并且因為我一上來就選擇挑戰高難度,燒制圈里很少有人愿意燒制的宋鈞釉色,對出品的要求很高,導致失敗了也很難一次找到癥結所在,只能自己一點點的嘗試。”
(燒廢后砸掉的瓷器碎片)
工作室對面有一個依山而建的窯洞,姚劍鋒修復后當做存儲原料和茶器的倉庫使用,地上的框子里滿滿都是燒制失敗的茶壺茶杯茶承,流釉、過足、開裂、發色不均勻、氣孔,任何一點瑕疵都會影響茶器的美觀和價值。每次看著成框成框廢掉的心血之作,內心深處的魔鬼總會告訴姚劍鋒要放棄,但匠人的信念總會在黎明來臨前告訴自己要堅持,背井離鄉選擇的一條新的創業路,如果就這么退縮了以后肯定會有遺憾。“當時我就告訴自己,一窯不行就再來,再來不行就十窯,我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把它燒出來。”第二天天一亮,姚劍鋒抹了一把臉,又投入到新的學習和研究中,拿著燒壞的茶器去找村里的同行大師交流,去別的窯口學習和請教,就這樣日復一日的堅持,燒制成功率也在一次次失敗和總結中慢慢提升。
以玉入釉 傳承創新古陶瓷技藝
在中國陶瓷悠久的發展史上,宋代瓷器以“清純談雅”的優秀風格卓立于世,明代謝肇淛的著作《五雜俎》中記載的“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正是對宋瓷的描繪。作為北宋時期皇家御用瓷器的代表,宋代鈞瓷(以下簡稱“宋鈞”)器形優雅、釉色純凈,以單色瓷居多,釉色以天青、天藍、月白為主,這在當時一切自然條件受限的情況下,能燒制如此漂亮高雅的釉色,實為難得。直到近現代,很多鈞瓷大師工匠都在嘗試仿制宋鈞的傳統釉色和器型,但很難復原古宋鈞的韻味,燒制的成功率也很低。
姚劍鋒本人也是宋鈞釉色的忠實擁躉,從第一次接觸宋鈞的釉色和質感,他心中就燃起了復原宋鈞的火苗。“我內心其實很清楚,想完全復原宋鈞技藝憑我個人的能力和經濟實力肯定沒辦法做到,那么多同行大師努力那么久的事情,不可能我隨隨便便就能干成。”姚劍鋒的頭腦很清醒。怎么能結合自己所長,能在復原宋鈞的道路上不斷的傳承創新,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鈞瓷里有很多瑪瑙入釉的成功嘗試,燒制出來的質感確實比普通的釉色更加油潤光澤。我原來一直做的就是玉石生意,同樣都是礦物質,和田玉能不能入釉呢?我決定試試看。”秉持著敢想敢干的精神,姚劍鋒從老家南陽的玉石市場采購了大量的和田玉料,長途運輸到神垕的工作室,把和田玉研磨成粉,添加進原本的釉料里,又找到當地最好的配釉師傅進行配比調試,進窯燒制,雖然抱有極高的期望,但第一窯因為經驗不足,燒出來的瓷器仍是面目全非。“這方面我還是個挺執拗的人,當時我就告訴自己,沒關系,再來,一定能成功。”經歷了前后幾個月的反復調試,終于苦心人天不負,燒出了讓自己滿意,讓同行點贊的宋鈞茶器,一時間不少人登門交流,當初不看好能燒成的本地師傅也對姚劍鋒豎起了大拇指。
讓傳統之美回歸現代生活。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復原古陶瓷之美,是姚劍鋒一直以來堅持的信念。“茶器是君子之器,君子溫潤如玉,君子之器也應該有玉器的溫潤質感。這是我對我的作品的理解和追求。”走進姚劍鋒的瓷器展廳,一件件顏色淡雅、器型大氣、釉色穩重的作品楚楚有致,摸上去能感受到如嬰兒皮膚一般細膩柔軟的質感。“我燒出來的茶具不僅要做到器型和釉色的考究,還考慮到喝茶的實用性,茶壺和茶杯注水不燙手,力求給茶人最舒適的使用體驗。”
除宋鈞之外,姚劍鋒還在嘗試鈞瓷爐鈞釉色“敦煌釉”的創新研發和北宋官瓷的還原燒制,也在把自己玉器雕刻的技藝和鈞瓷造型相結合。“我個人的定位就是一個搞創新研發的工匠,也想通過我微薄的力量,為鈞瓷行業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七月的神垕草木蒼翠,槐樹灣村背后的山上,電力風車一圈一圈的循環往復,仿佛在演繹著時間的輪回。村里的一個鈞瓷工作室迎來了直播團隊,傳統的鈞瓷技藝乘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向世人展示著中國瓷器之美。這是姚劍鋒來到神垕的第三個年頭,“彌芥堂”也在槐樹灣村站穩了腳跟。跟記者聊完的他轉身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產品研發和燒窯,忙碌的身影沉穩而堅定。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
頭條 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