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每一段聲音,都凝結著千百年的歷史記憶。什么是開封?什么才能代表千年古都開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特別紀錄節目《聲音里的中國》第一期聆聽聲音里的開封!
《大宋東京夢華》實景演出《虞美人》片段1979年,孫映雪在祥符調劇目《三打陶三春》中飾演陶三春祥符調《三打陶三春》:陶三春,喜盈盈,喜盈盈,霎時間風動四蹄輕,一心只想那賣油的漢,騎驢直奔汴梁城。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每一段聲音,都凝結著千百年的歷史記憶。對于從小就生活在開封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孫映雪來說,這悠揚婉轉的祥符調就是最地道的開封。在孫映雪的心里,這流傳了千百年的《三打陶三春》的故事、腔調和開封話一樣親切,并且不可分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孫映雪演繹《三打陶三春》唱段)
孫映雪說:“我說的話就是祥符調,想學祥符調你先去開封菜市場去學說話,開封話說標準了你才能把祥符調唱得標準。一進開封城,老開封說話都是這個味道,開封話是標準的中州語。我就是說,祥符調就是用標標準準的開封話聲腔表達出來,我唱出來開封的味道。”
(河南開封鼓樓夜市夜晚盛景)
開封夜市吆喝叫賣聲: “胡辣湯,又酸又辣,喝碗胡辣湯吧。”“扒廣肚、爆腰片兒、糖醋熘魚帶焙面兒啊……”
(河南開封“叫賣大王”張二在夜市的吆喝聲)
千百年來,祥符調早已融入河南人的血液里、情感中。它的精髓,它的美,不僅展現在舞臺上,更深深烙印在開封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心中抹不去的鄉愁記憶。
(宋詞樂舞《行香子·郊游》)
街頭巷尾小吃叫賣,成為開封古城街頭一景假如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北宋的汴梁城,會發現當時的市井文化豐富得超過我們的想像。《開封堂倌響堂文化》項目傳承人孫潤田說,北宋活色生香的市民文化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直接推動了中國的語言文化,正是從這個時候起,白話文開始大規模盛行于民間。
宋詞樂舞展演孫潤田說:“在中國古代,一直有官方通用的雅言,也叫雅音,相當于今天的普通話。到了北宋時期,當時的雅言融入了很多開封方言。因為北宋社會經濟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勾欄瓦肆,里面兒說書唱戲的,響堂叫賣的,都是夾著開封方言的北宋普通話,在當時影響很大,再加上宋朝印刷術發達,很多說書唱戲的話本能流傳到現在。后來,明清白話小說也深受影響。”
開封鼓樓夜市什么是開封?它是悠揚婉轉的祥符調,它是清麗典雅的宋詞樂舞,它是親切熟悉的吆喝聲,它更是歷盡千年依然溫暖生動、血脈相連的家國記憶,這聲音,百轉千回,這記憶,生生不息。
開封鼓樓夜市《宋詞樂舞》: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采制:總臺記者王澤華 河南臺記者張晴 張剛 開封臺記者馮赟 張振華 李騁峰
頭條 22-07-12
頭條 22-07-12
頭條 22-07-12
頭條 22-07-12
頭條 22-07-12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1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10
頭條 22-07-09
頭條 22-07-09
頭條 22-07-09
頭條 22-07-09
頭條 22-07-09
頭條 22-07-09
頭條 22-07-09
頭條 22-07-09
頭條 22-07-09
頭條 22-07-08
頭條 22-07-08
頭條 22-07-08
頭條 22-07-08
頭條 22-07-08
頭條 22-07-08
頭條 22-07-08
頭條 22-07-08
頭條 22-07-08
頭條 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