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早6點半,鄭州市鄭新路與豫一路交叉口的河南建筑工人勞務市場門前,集中于此接活兒的勞工潮,已處于“退潮”時段。還沒接到活的工人們,伸長脖子向遠處張望,有車輛停駐便會圍攏過去,看看還能不能攬到今天零活兒。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群中兩名大齡打工人——63歲的老程和58歲的老安,退出了遙望的隊伍。
他們知道,這個點兒還沒接到活兒的話,今天一天多半又泡湯了……
【一種現象】
上歲數的打工人接活難上難
老程叫程偉康,是信陽潢川縣的木工。他把手里最后一口雞蛋灌餅塞進嘴里后,隨即將裝餅的塑料袋疊成“方巾”,擦了擦嘴后,用力的摜進路邊草叢里,喃喃道:“又搭了一個雞蛋灌餅!”。
來鄭打工已有18個年頭的老程知道,這個點兒還沒接到活兒的話,今天基本就可以回出租房里歇著了,“沒活兒掙不到錢,這飯錢、房租可不就白白往里搭嗎!”
在和老程的攀談中,記者得知,今年的活兒尤其難接。像老程這樣尚有一技傍身的木工,年后的幾個月里,每月最多只能干十二、三天。
他有些懷念前兩年那些起早貪黑的日子,“早上4點半摸黑趕到市場接活兒,干完一天從工地出來天都黑透了——‘兩頭不見天’,但起碼心里踏實!”老程說:“去年一天能給到300的活,今年給到220都困難。”
說到接活難的問題,一直在旁邊當聽眾的許昌鄢陵木工安全偉忍不住插話道:“本來接活就難,我們這些上了點歲數的工人,接活更難!”
老安精瘦黝黑,深深的皺紋像刻在面龐上一般,令人意外的是,現年58歲的他卻有著一頭烏黑的寸發。
在老安看來,頭發白、皺紋深這些“老齡化”的標志,在勞務市場上是處于“鄙視鏈”的底端的,“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人家工地看你年齡大,就是不用你!”
因此,為了讓自己看上去年輕些,頭發早已斑白的他,年后來鄭州打工前,還專門讓老伴兒把頭發染黑。
此外,老安的老花眼嚴重到看不清手里活兒的地步,但為了能被“征召”,他拒絕戴老花鏡——“反正這些子活,我打眼一瞧就能干好,比年輕人速度還快哩。”
【一筆細賬】
打工一個月能抵種地一年
在老家,老程和老安各自都有兩三畝田地。
老程一家在信陽黃山縣的兩畝六分田,春季插秧,秋收后,寒露時節改種油麥菜。相較而言,程家一年的農業收入,要高于安家全年種麥的三畝地。那么,程家一年的農業收入有多少呢?程偉康掰著指頭算了筆細賬。
“往前農歷四月初八,就要回去插秧了。稻谷畝產能達到1400斤,一斤能賣一塊二,一季下來有瓤(不到)4000元收入。”老程繼續道:“寒露之后改種油菜,油菜畝產400斤,合下來能有2000來塊的收入——稻谷油菜加起來,就是一年的農業收入了!”
“這些錢可不是純收入啊!”老程和老安紛紛盤點起了種地的“成本”:機耕手每畝地犁一次50元,種一次50元,施肥50元,秋收50元,兩畝六分地的話,雇機耕手就要500元了;尿素化肥和復合肥都是80斤一袋,130來塊,一畝地至少需要復合肥80斤,尿素30-40斤,如此算來,老程家的地肥料合計也需要500來元。此外還需要種子和農藥的投入,也就是說,一年到頭,老程所有土地的農業收入不足5000元。
這筆細賬算出來后,老程一聲嘆息:“打工一個月,就能抵種地一年——我怎么能不出來打工呢?”
【一把辛酸】
把打工生活過成一串數字
程家所有土地的農業收入雖不足5000元,但光景也遠好于安家。安全偉的老伴因為膝蓋受損一直無法干重體力活兒,老安索性把家里的三畝地租了出去,帶上兒子一起來鄭州打工。然而,由于去年的暴雨洪水,老安去年的農業收入為零。
四年前,體弱多病的閨女因急性腦血管破裂傷了(許昌方言,年輕人去世說“傷了”)后,老安半年多的時間沒能走出來。
一天清晨,他正蹲在村口河邊偷偷抹淚時,被路過的老表的一句話震醒:“你還有婆子(方言:老伴)、娃呢,你得為活著的人掙錢啊!”
老安坦言,從那時起,自己重新振作起來,并生生把自己的生活過成了一串數字:租房每月要花150元,接不到活的情況下每天吃飯要花26元,婆子治療膝蓋的藥一瓶68元,回一趟家大巴車費用32元……
“兒子32歲了,長得排場著呢,卻一直沒成家”,這成為老安最大的心事。為了能攢錢讓兒子娶上媳婦,老安曾連續四年春節沒回過家。
“不管在外面是下軟梯(高危活兒)還是扛大個(重體力活兒),吃多少苦受多少罪回家全都不提,給婆子買買藥、自己上衛生所看看肩周炎才是正事——城里的醫院是不敢看的,一堆檢查下來還沒開始治病呢錢先沒有了!”
【一個愿望】
再干十年“多幫襯孩子”
采訪間,老程的電話響起,鈴聲正是深受打工人喜愛的歌曲《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里……”
激昂的歌詞穿透老程的手機喇叭后,破音嚴重的飄蕩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春天里。
在如今難上加難的用工條件下,即便心態較為平和的老程,也被迫“內卷”了起來。他在勞務市場周邊的王垌村花400元每月租住的兩室一廳,曾是讓工友們羨慕不已的“豪宅”。如今的形勢,已經讓他欠了兩個月的房租。他決定這個月底就把房子退掉,“要么改租四層以上的便宜房子;要么就像老安他們一樣,跟人合租。”
在訴說自己打工經歷時,老安也提及了自己即將迎來的一筆“被動收入”——即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的養老金。
而已經領到這項補貼的老程告訴記者,補貼的具體數額是每月122元。“隨著年齡的增長,補貼金額還會有一些提升”,老程認為,以后自身條件不允許再干活的情況下,家庭農業收入加上這些補貼無疑為自己養老多了一份保障,“當然,還是得趁著身體還行,再下工地攢下一些錢。”
更令老程和老安欣慰的是,六旬上下的他們雖然身體都有些小毛病,但整體還頗為硬朗。他們都表示,至少還能再干十年,干到自己干不動為止。
“攢下養老錢,甚至能多幫襯幫襯孩子”的愿望,如春天的青草一般,正在飛速的生長。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
頭條 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