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到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隨著河南公布首批15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全產業鏈正加速布局。這些“成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哪些特點?在河南實施“優勢再造”戰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的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將會迎來哪些發展?記者對此進行梳理采訪。
產業集群出“CP”,形成完整產業鏈
梳理名單可以發現,15個產業集群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信息網絡等領域。作為首批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僅意味著這是省內相應領域的“最強配置”,還印證了其巨大的發展潛力。
(鄭煤 資料圖片 邱琦/攝)
拿鄭州的兩個產業集群來說,比如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端裝備產業集群中鄭煤機、中鐵裝備為行業龍頭、世界領先,而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擁有13家國家級研發中心,上汽、海馬、東風日產、宇通4家整車廠,6家專用車廠以及近300家配套零件企業。根據建設方案,“十四五”期間這兩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規模將進入“千億級俱樂部”。
巨大的規模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更離不開產業鏈的支撐。不僅是單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不同的產業集群之間,還可以找到最佳“CP”,形成更為完整的產業鏈。比如,從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到焦作市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產業集群,再到鶴壁市電子核心產業集群,這個名單展示著河南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潛力:可以制造整車,也可以生產動力電池和配套設備,加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優秀表現,這意味著在省內可以形成生產、研發、銷售、服務的閉環。
“對于產業來說,它的發展不能光看規模,更要看發展水平。”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袁博看來,這種科學的結構,使得產業集群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協同發展反壟斷,優勢互補需錯位
從大到強,產業集群需要的正是1+1>2的效應。
“在產業集群中龍頭企業不能過于強大和單一,否則企業和產業就會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尤其是在環境復雜的當下,完全靠龍頭企業不是產業最有效的發展方式。”袁博注意到,在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都有幾個龍頭企業共同帶動發展,這就預防了上述情況。
并非所有的積聚都會產生正面的效果。在一些地方產業發展歷程中,存在著兩家或以上同行業龍頭企業為了爭奪市場和資源,造成兩敗俱傷或者不必要的內耗,而產業集群擁有了科學的結構,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配置。
(中陸重工 資料圖片 邱琦/攝)
袁博告訴記者,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決定其必須由龍頭企業帶動,另一方面不同的龍頭企業涉及的領域要避免同質化,彼此之間不是完全競爭的關系,更多是相互協作的關系。“不要壟斷市場,有幾家寡頭,產業鏈每個環節都有相應企業,這樣是比較理想和科學的產業鏈集群。”他說。
同時在良性的協同合作環境下,企業也可以更好地根據市場轉型,比如鄭煤機轉型做汽車零部件,森源電氣轉型做新能源整車和充電設施,華蘭生物加大對疫苗的研發力度等,既符合市場趨勢,也將為優化配置作出貢獻。
鏈式集群要完善,追求形成新格局
從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實現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零”的突破,河南正加速布局全產業鏈。
2019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第一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鄭州信息技術服務和下一代信息網絡、平頂山新型功能材料、許昌節能環保4個集群入選。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占河南全省工業總產值比重為24%,比2015年提高12.2個百分點。
(國家實驗室 鄭州機械研究所 資料圖片 沈翔/攝)
不過和國內同領域相比較,河南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依然存在著產業鏈競爭力偏弱、后續項目儲備不足的劣勢。針對脫鏈出局的風險,河南也下定決心彌補。除了此次對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動態調整”原則,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在不久前的《河南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鏈式集群要“形成新格局”。其中包括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形成10個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培育引進100家引領型企業,新增一批國家級、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10個具有國內競爭力的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
由此可見,一批體量大、帶動性強、有助于實現全產業鏈的行業巨頭項目正在路上。
對接國家戰略后,或將迎來新機遇
從首批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地域分布來看,分布在13個地市,開封、漯河、信陽、駐馬店、安陽5地沒有入圍,整體存在北強南弱的情況。未來,其他地市是否有機會加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大部隊”中?
近期,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到信陽、漯河、駐馬店等地調研時,均對此有所提及。他在信陽提出“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在漯河提出“把做強主導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在駐馬店提出“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上有新作為”。由此可見,未來河南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分布或將更加均衡。
(生物醫藥 資料圖片 沈翔/攝)
此外,從2022年2月16日河南印發《“十四五”深化區域合作融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規劃的通知》來看,強調要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區的戰略合作,推動建設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深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加強毗鄰地區省際合作,這是為河南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之舉。
這一系列戰略對接進一步提高了區域合作的格局,或將為一些新興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帶來新的可能。對于此,或許同為中部六省之一的安徽能夠給予參照。
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占安徽全省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5.5%,遠超河南的24%,這與其相關產業基礎有關,也與長三角的輻射帶動相連。2019年12月安徽被納入長三角規劃,“十三五”期間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加值年均增長17.3%。
同為具備一定產業基礎優勢的河南,如何通過自強與開放雙管齊放,實現“存量”變成“增量”,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20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
頭條 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