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傳證監局對“當前科創板、創業板在審涉及小米產業鏈的項目做了排查,涉小米產業鏈IPO政策受限”。
3月29日,據證監會發布公眾號消息,針對近日,市場傳言監管層對“當前科創板、創業板在審涉及小米產業鏈的項目做了排查,涉小米產業鏈IPO政策受限”,證監會進行了回應。
證監會明確表示“我會關注到部分自媒體有關小米代表的產業鏈IPO政策有重大變化的文章。對此,我們明確表示我會未對小米產業鏈相關企業出臺IPO限制性政策,也未開展專項排查。我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依法依規開展發行上市審核注冊工作,依法公平對待各類企業,確保政策預期穩定。希望市場各方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
小米發布聲明
3月29日14點50分,小米公司發言人微博發布了一則關于堅決使用法律武器維護我司合法權益的聲明。
聲明稱:近日,我們發現有自媒體針對我司生態鏈及相關投資業務發布了大量歪曲捏造、毫無根據的不實謠言。經查,該自媒體背后操作者凌建平長期對我司持續進行造謠抹黑,誤導公眾對我司的認知,損壞我司形象。在此之前,我司已對其提起訴訟,將于近期開庭審理。
市場方面,29日港股小米集團股價盤中突然大幅跳水,一度跌超7%,近250億市值蒸發,截至發稿,股價跌幅收窄至4%以內。
小米生態鏈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
資料顯示,2013年底,小米啟動生態鏈計劃,設立金星創投公司,希望通過“投資+孵化”模式,尋找伙伴公司,迅速擴大智能硬件業務版圖。小米創始人雷軍曾表示:“我們的想法是用小米模式切入100個細分領域,帶動整個智能硬件的發展,把小米從一艘大船變成整個艦隊。”金星創投再加上早期的順為資本,在小米生態鏈企業初創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小米生態鏈企業如九號公司、石頭科技已登上A股,華米科技、云米科技則先后在美上市,趣睡科技已在創業板過會,目前正處在證監會注冊問詢階段,個護小家電公司素士科技去年11月沖刺創業板。
不過也有企業折戟IPO。小米定制智能照明產品的供應商易來智能在去年7月終止科創板IPO,做POS機、掃碼槍、人臉支付等業務的商米科技也在今年3月1日撤回了上市申請;萬魔聲學借殼共達電聲失敗,擬重新評估其他路徑登陸資本市場,目前暫無IPO動靜。
此外,最早一批生態鏈企業中的紫米公司在去年3月成為小米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而像華米、石頭科技等均在加快“去小米化”。
此前為小米代工手環的華米科技的2021年財報顯示,公司第四季度收入達到了16.62億元,全年收入達62.5億元。其中,自主品牌產品貢獻了46.5%的收入和超過一半的毛利潤。
石頭科技則從2017年開始拓展品牌業務走“去小米化”路線,2017年-2020年,石頭科技自有品牌產品的銷售額在總營收中占比分別為9.63%、51.08%、66.41%、90.72%。
業內人士表示,在早期發展時,很多小米生態鏈企業離不開小米的物聯網生態。比如小米的渠道、供應鏈支持,但企業在后續獨立發展的定位并不僅是小米的代工廠,特別是那些想要上市的生態鏈企業,對供應商、客戶的依賴會成為一道攔路虎。
綜合人民網、南方都市報、新京報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9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
頭條 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