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華夏考古》雜志主辦的“2021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在鄭州市舉行。經過各項目負責人匯報,由專家無記名投票,在10個匯報項目中,最終推選“南陽黃山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安陽陶家營遺址”“南陽夏莊墓地”“隋唐洛陽城正平坊遺址”五個考古發掘項目為“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大象新聞記者了解到,本次論壇共有10個考古項目參選,包含5個主動性發掘項目,5個配合基建發掘項目。參評項目涉及文明起源、仰韶文化研究、夏文化研究、商周考古、都城與城市考古等多個領域。為更好認識華夏文明歷史,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踐行“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提供了鮮活的考古素材。
此次參選項目的考古工作,充分體現了多學科合作與公眾考古理念的發展??脊殴ぷ髡咴诳脊虐l掘過程中,樹立了多學科合作、精細化發掘研究的基本思路,注重人骨考古、動物考古、數字考古、實驗室考古、文物保護等方面資料的提取積累。同時,在公眾考古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努力講好文物背后蘊含的故事,做好公共考古工作,努力讓考古工作為探究中華文明起源、展現不斷裂的中國歷史發展脈絡和和中國古代文化燦爛成就貢獻河南力量。
【項目一】南陽黃山遺址
黃山遺址位于南陽市東北部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南、白河西岸,西南距中國產玉名山——獨山約3千米,分布在一處五級臺地組成的高17米的小土山上及周圍。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遺址開展了長年連續主動的考古工作,考古勘探確定遺址面積30萬平方米左右,發掘面積共2400平方米。2020年,該項目被列為“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課題”重點項目。
黃山遺址遺存豐富,文化堆積較厚且分布不均勻。山頂臺地分布的仰韶早期至屈家嶺文化堆積,基本由多層房址和墓葬疊壓而成,遺跡極其豐富復雜。第二向第五臺地分布的同期文化堆積漸薄至消失。山下西崗地高處同期文化堆積厚0.50~1.20米,余無文化堆積,耕土下即為遺跡。古河道內堆積厚7米左右。發掘清理仰韶房址或作坊、墓葬,屈家嶺房址或作坊、墓葬、灰坑、祭祀坑,仰韶和屈家嶺文化甕棺葬,石家河房址、灰坑,延用三時期的碼頭和人工河局部等遺跡,取得了多項重要收獲。
除在原地保存大量的玉料、石器、陶器與少量玉器外,據不完全統計,遺址共出土數量眾多的玉石遺物,另有較多的陶器、豬下頜骨,陶器較少。石器質地主要是獨山石,器類以工農具和兵器為主,包括耜、斧、鏟、錛、鑿、刀、鉞和鏃等。玉材主要為獨山玉,其次為黃蠟石、石英和漢白玉等,個別為方解石和瑪瑙,玉器種類有耜、斧、鏟、錛、鑿、璜和珠等。
通過多年的工作,黃山遺址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重要遺存,相關的科技考古成果亦非常突出,已在測年、植物、人骨DNA、玉石器巖性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層層疊疊保存很好的史前文化遺存,堪稱“一眼史前三千年”考古奇觀,具備重大的學術研究和展示利用價值。
【項目二】鄭州大河村遺址
大河村遺址是中原地區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位于鄭州市東北郊,柳林鎮大河村西南約1千米的漫坡土崗上。2018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申報“大河村遺址”發掘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大河村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與發掘,勘探各類遺跡現象共計1039處,基本探明了遺址聚落布局。2018年~2021年,共發掘2200平方米,清理各類遺跡現象121處,包括墻體1處、灰溝2條、灰坑96處、房址5處、墓葬17處及地震遺跡多處。
經過2018~2021年度系統詳細的勘探和重點發掘,根據層位關系及出土陶片,綜合分析推斷大河村城垣墻體始建年代為大河村四期晚段,墻體與其南部探方⑦層下暴露墓葬群、灰坑、柱洞,組合地臼、燒土面,應為同時期遺存。大河村遺址仰韶晚期城垣墻體的確定,對重新審視大河村遺址在鄭州地區仰韶晚期遺址群和對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結合地震遺跡,為了解遺址的興衰,加深對整個聚落形態、文化面貌、性質的認識,探討聚落文化內涵的形成機制,研究鄭州市區古代地質災害情況對史前聚落變遷的影響,推動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項目三】安陽陶家營遺址
陶家營遺址位于安陽市北關區柏莊鎮陶家營村北地,西南距殷墟宮殿遺址7.2千米,南距洹北商城3.8千米,東北距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2.6千米。
2021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項目占壓區域進行考古勘探與發掘。經初步勘探,發現陶家營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560米,南北長約330米,總面積約18.50萬平方米。遺址內包含商代、戰國、漢代、明清等時期遺存,遺址東部發現了平面略呈方形的環壕。
(安陽陶家營遺址出土的文物。大象新聞視頻截圖)
(1)陶家營墓地的發現與發掘為研究商代中期墓葬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洹北商城鑄銅作坊工匠墓相比,陶家營墓葬排列更為有序,平均墓葬形制偏大,隨葬品組合完整、器類豐富,碎器(或曰毀器)葬特征突出。陶器與青銅器共出,大量禮器、兵器、工具等青銅器特征鮮明,極大地豐富與完善了商代早、晚期之間青銅文化的缺環,促進了商代中期年代分期與洹北商城性質的研究。
(2)陶家營遺址是目前所知為數極少的商代中期環壕聚落遺址,聚落生產生活區和墓葬區相對獨立,功能分區清晰,南北成排、東西成列的墓葬排列方式更是突顯了其規劃特征。其與遺址南部被認為是商代中期都城的洹北商城時代相當,可能是洹北商城北部的重要的衛星城,二者共同構成結構清晰、級差分明的聚落遺址形態,為研究此時乃至三代時期聚落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尤其是陶家營遺址環壕的確定,對于判定洹北商城大城究竟是城墻、還是城壕也有巨大的啟發意義。
【項目四】南陽夏莊墓地
夏莊墓地位于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龍窩村夏莊自然村東一條南北走向高崗上,西200米左右為泗水河,東距白河(古謂白水)約9千米。墓葬分布于夏莊東側一道呈南北走向的丘嶺上,墓地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150米,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墓地以一座有封土的大型主墓為中心,兩側排列著中小型的陪葬墓。
2019年~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墓群進行了連續考古發掘,共清理古墓葬100余座、車馬坑2座,另有4座車馬坑尚未清理。
夏莊墓地是戰國時期一處楚國高等級貴族墓群。墓地保存完好,陪葬墓排列整齊有序,布局嚴謹,依據墓主人身份高低由中間向兩側依次排開,規模宏大,特征鮮明。相對同等規模的大型楚國貴族墓地,陪葬墓布局如此嚴謹,實屬罕見,陪葬車馬坑中出土了1輛6駕馬車,意義非凡,對研究楚國尤其非都城邊遠地區的高等級埋葬制度具有重要價值。根據墓葬布局、形制結構以及出土器物等初步推測,夏莊墓地的年代為戰國中期前后,主墓墓主至少為封君或更高級別,該墓地不是家族墓,應該是與戰爭有關的楚國將士墓地,大部分墓主的死亡可能與戰爭有關。夏莊墓地的發掘,對研究楚國殯葬制度、等級制度、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有著重要價值。
【項目五】隋唐洛陽城正平坊遺址
正平坊遺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安樂鎮趙村北,是隋唐洛陽城內重要的里坊之一。正平坊是隋唐洛陽城內非常重要且極具代表性的里坊,據文獻記載,內有諸多重要建筑,如孔子廟、國子監及太平公主的舊宅(后改為安國女道士觀),還有兵部尚書李迥秀,左散騎常侍、襄陽郡王路應,河南尹裴迥等達官貴人的宅院。
2014~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正平坊遺址進行了詳細的考古鉆探工作,基本確定正平坊遺址的范圍、路網結構和遺址分布情況。自2020年5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正平坊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正平坊的發掘,揭示了正平坊的規模尺度、空間結構和庭院建筑模式,特別是中軸對稱、以大殿為核心的多進式庭院建筑布局,對探索中古時里坊的形制結構和建筑模式,研究中古時期城市的居住空間、生活形態和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義,為展示中古時期里坊制度下的城市居民生活面貌和城市管理制度提供了材料。尤其是正平坊東南區禮制建筑保存相對完好,是研究隋唐時代的禮制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學術材料。
頭條 22-03-15
頭條 22-03-15
頭條 22-03-15
頭條 22-03-15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
頭條 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