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25日下午召開的浙江省古道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浙江省古道保護辦法》將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全國第一部關于古道保護的地方立法,接下去,浙江將按照“應保盡保”的價值導向,保護和利用好全省古道資源,促進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賦能山區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目前,浙江的古道資源“家底”情況如何?古道的保護修復工作,為什么需要通過立法來保護?在保護、修復、利用古道資源方面,浙江有哪些打算?記者梳理了本次發布會上的主要內容。
浙江的古道資源“家底”情況如何?
古道是古代交通遺跡,也是寶貴的歷史遺產。省林業局局長胡俠介紹,2018年,省林業局組織了全省森林古道資源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森林古道的底數和資源信息,為古道的保護修復與開發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初步調查,浙江現存古道1200余條,總長9000多公里,其中目前已作為文物保護的古道有53條。現存古道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區,自然景觀優美、生態環境良好、歷史人文薈萃。
如《徐霞客游記》的開篇地“霞客古道”,有“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之稱的“仙霞古道”等,也有承載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英勇斗爭精神的“茶山古道”等紅色資源豐富的古道。
據初步統計,古道沿線有自然景觀資源3800多個,民宿、農家樂3200余家,保存人文古跡2400多處,記載民間傳說1600多個。
浙江在古道保護修復和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為何要在全國率先立法?
近年來,浙江主動謀劃,創新保護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古道的保護修復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如,浙江將古道保護利用融入大花園和詩路文化帶建設,目前全省已有37條古道爭取到詩路文化帶資金共6366萬元,仙霞古道獲評浙江省首批大花園“耀眼明珠”。
2015年以來,浙江省共投入資金3億多元,其中省級資金1億多元,用于古道的保護修復,共修復古道200多條,總長度超過1500公里。
古道是脆弱的歷史遺存,一經毀壞,不可再生。調查發現,浙江許多古道的貫通性、歷史性、人文性和景觀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具體表現為道路碎片化較嚴重、自然侵蝕較嚴重、人文古跡受損較嚴重等,古道保護管理工作也存在主體不明、經費不足、職責不清等問題。
《辦法》的實施明確了各方的法律責任,讓古道保護和管理實現了有法可依,古道保護修復工作力度大大加強,一些古道的連通性、完整性、景觀性將得到恢復,古道上的人文故事、歷史傳說、文物古跡等將得到挖掘和再現,古道的歷史風貌、歷史印記將得到較好展現。
除了《浙江省古道保護辦法》,省林業局還編制了《浙江省森林古道保護與利用規劃》,制定下發了《浙江省古道分級保護辦法》與《浙江省古道保護修復導則》等。
《浙江省古道保護辦法》有哪些特點?基于哪些背景、關切哪些問題?
針對保護古道專門立法,浙江這部地方立法非常“小切口”,也彰顯了浙江特色。省司法廳一級巡視員楊必明表示,基于浙江古道絕大多數是森林古道的實際,《辦法》規定由各級林業主管部門作為古道主管部門。此外也是為了適應、解決浙江古道保護工作所面臨的新要求新問題。
省林業局局長胡俠介紹,《辦法》主要發揮以下作用:一是強化古道管理責任。《辦法》規定由各級林業主管部門作為古道主管部門。同時,分別規定了文物、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文化和旅游、農業農村、水利、審計、體育等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在古道保護方面的各自職責,并明確了相關管護人及其權利義務。
二是建立長效保障機制。《辦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將古道的修復、管護等所需必要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破解了古道保護資金缺乏的困境,建立了古道保護修復的長效保障機制。
三是實施古道分級保護。《辦法》要求對古道實行分級保護,對重點古道進行重點保護修復。同時,古道的一二三級也分別對應了相應的保護等級,有利于古道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解決了責任不明、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問題。
四是規范古道的保護行為。《辦法》規定了古道保護應當遵循的原則,保持延續古道歷史形態和風貌,要求編制古道保護規劃、開展資源調查、設立保護標識、制定修復標準和修復方案等,并規定了禁止條款及相應的處罰措施。
浙江實施《辦法》將有哪些具體舉措?
一是建立數字化保護機制。開展古道資源補充調查,全面掌握古道信息和數字化基礎數據,推進古道“落地上圖”,落實古道分級保護,組織古道分級認定,實施數字化管理,按照一道一檔的要求,加快推進古道保護工作,為公眾提供服務。
省林業局副局長陸獻峰介紹,目前,浙江已經在浙里辦手機APP里開通了森林古道的專題,在浙江林業網里面也有最美古道地理信息的相關介紹,社會上的有些熱愛古道的驢友團體,也開發了一些實用的古道導航應用。
接下來浙江將利用數字化改革的有利契機,加快推進古道數字應用場景的建設和開發,結合林業一張圖建設,采集古道矢量數據,并加快推進落地上圖,打造古道數字地圖,實施信息動態管理,為公眾提供古道文化資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線路導航等服務。
二是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鼓勵各地開展古道毅行、古道征文、古道攝影等多形式的大眾活動;加大古道宣傳力度,利用電視、廣播、報紙、新媒體等多渠道傳播古道信息;利用中國森林旅游節、長三角森林康養推介活動、森博會等活動推介古道;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古道的認知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營造良好的古道保護氛圍,增強全社會對古道的保護意識。
三是科學利用古道資源。古道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良好,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下一步,我們在保護好古道的同時,將充分發揮古道的多種價值和串珠成鏈功能,帶動文化旅游產業、森林康養產業、體育運動產業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助力山區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
浙江打算怎么做好古道資源的保護修復和資源利用工作?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古道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古道就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據統計,十年來沿著古道走進森林、走進大山的游客增加了20多倍,每年達到4億多人次,走古道、賞美景、住民宿、吃土菜、買山貨成為市民的新時尚。在古道游的帶動下,浙江省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產業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成為浙江省林業第一大產業,為山區鄉村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一方面要加大保護的力度,盡可能多地提供完整、豐富的古道資源,另一方面要掌握好利用度的問題,提倡鼓勵低碳、文明、健康地利用古道,賦予古道時尚元素,帶動文化旅游、森林康養、體育運動等產業融合發展,讓前年古道重新煥發活力。尤其是要充分挖掘利用好古道的文化資源,發揮其在詩路文化帶建設中的紐帶作用,以最小干預發展古道經濟。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古道保護辦法》的相關要求,我們專門制定了《浙江省古道分級保護辦法》,根據古道本體情況、周邊環境、非物質文化價值、歷史遺存、基礎設施和影響力等因素,將古道評定為三個等級,即一級、二級、三級古道。結合古道的分級保護,重點保護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生態景觀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的古道。
《浙江省古道保護修復導則(試行)》則要求各地對古道交通銜接設施、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標識系統、連接線等五大方面的配套設施建設進行推進和規范,繼續加大管理、商業服務、游憩、文化教育、安全保障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
相信《浙江省古道保護辦法》的實施,必能讓古道成為鄉村的特色標識,成為浙江省“大花園”建設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和“耀眼明珠”。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8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7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
頭條 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