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防洪(潮)排澇規劃(2021~2035年)》(公開征求意見稿)在市水務局網站上進行公示,其中提出,到2025年,廣州中心城區防洪(潮)標準達到200年一遇。
目標
到2035年廣州具備防御西、北江1915年型洪水及北江300年一遇洪水能力
規劃提出的防洪(潮)標準是:
中心城區——
近期至2025年,中心城區防洪(潮)標準200年一遇。
遠期至2035年,廣州具備防御西、北江1915年型洪水及北江300年一遇洪水能力,中心城區具備防御300年一遇潮位能力。
副中心城區——
南沙區涉城市開發聯圍,防洪(潮)標準200年一遇;
不涉及城市開發的聯圍,防洪(潮)標準50年~100年一遇。
外圍城區——
番禺區涉城鎮開發聯圍,防洪(潮)標準200年一遇;
不涉及城鎮開發的聯圍,防洪(潮)標準50年~100年一遇。
其他外圍城區,防洪標準50年~100年。
新型城鎮——
防洪標準20年一遇。
此外,規劃廣州城市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20年~100年。
措施
“千涌通百川、三江護安瀾”
具體措施方面,規劃按“千涌通百川、三江護安瀾”總體布局,構建廣州市洪澇安全網,其中內澇防治能力提升是規劃重點著墨之處。
“三江”——珠江流域防洪工程布局
根據《珠江流域綜合規劃》《珠江流域防洪規劃》,西、北、東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均為“堤庫結合”。
規劃透露,目前西、北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基本形成但尚未完善,大藤峽水利樞紐預計2023年底完工,潖江蓄滯洪區2020年底開工建設。廣州市應按照珠江流域防洪布局,積極支持、配合珠江委、省水利廳推進蓄滯洪區建設,與“百川”堤防工程形成完整防洪工程體系,使廣州市具備防御抵御北江300年一遇洪水、1915年型洪水的能力。
“百川”——廣州市域防洪(潮)工程布局
廣州120條防洪河道,由30條流域防洪河道、90條區域防洪河道組成。全市規劃新建堤防8.5公里、重建15.7公里、加固487.8公里。重點完善珠江河口海堤、珠江廣州段堤防、東江北干流堤防、兩涌一河堤防。市規劃河道新開1.5公里,河道整治110.01公里;新建6座骨干河道沿線調蓄湖,總容積83萬立方米;完成17宗小型水庫以及茂墩水庫除險加固,新建、擴建水庫5座。重點挖潛存量水庫調蓄能力,優化水庫調度規程,動態管控汛限水位、預泄騰空庫容;加快推進南大、大封門水庫擴建,牛路、沙逕水庫新建工程。
“千涌”——廣州片區排澇工程布局
根據全市各區降雨特性及河流、管網分布,全市可劃分成為105個排澇片,“千涌”即1248條內河涌,是各排澇片區的澇水行泄通道,起排除本地雨水功能。
全市整治排澇河道365條,總長890公里;挖潛24座調蓄湖、新建33宗調蓄設施,新增調蓄容積750萬立方米;新建泵站145座、改擴建63座,新增流量3830立方米/秒,17個排澇片區調整為“集中抽排”模式。(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1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20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9
頭條 22-02-18
頭條 22-02-18
頭條 22-02-18
頭條 22-02-18
頭條 22-02-18
頭條 22-02-18
頭條 22-02-18
頭條 22-02-18
頭條 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