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祭出‘史無前例’的行政令限制對華科技投資后,不少美國投資者面臨‘混亂與恐懼’。”英國路透社8月14日報道稱,美國新投資限制令雖然范圍有限,但為境外資本管制設定了一個新框架,使今后擴大管制領域變得更加容易,這可能導致更多對華限制,進一步刺激中美緊張情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美國總統拜登8月9日簽署行政令,限制美國在所謂敏感高科技領域的部分對華投資,包括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以及特定人工智能系統。這項醞釀已久的對華投資限制令,讓美國工商界憂心忡忡。
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發言人相繼表示,對美方執意出臺對華投資限制措施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強調“中方將保留采取措施的權利”。
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近日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投資限制令將對美國高科技企業在中國開拓市場、尋找機會造成負面影響,最后的結果極有可能為中國企業帶來利好。
美國對資本流動進行管制實屬罕見
“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對資本流動進行管制實屬罕見。”《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明年將正式實施的新行政令意味著美國的對華限制將不僅局限于商品,還擴展至資金流動。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根據新規,從2024年開始美國主體將被禁止投資于開發先進半導體和量子計算機的中國公司,在華經商的主體需要向美國政府通報對中國人工智能和其他類型半導體的直接投資。路透社稱,該限制令不具回溯效力,僅針對未來投資。從目前到限制令生效期間進行的美國對華投資也不受其影響。值得關注的是,根據美國公布的行政令內容,新投資限制只適用于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合資企業和綠地投資等直接投資形式,不包括被動式的證券投資,也不涵蓋生物技術行業。
拜登在8月9日簽署的行政令中辯稱出臺新投資限制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因為美國的某些投資,可能有助于“那些開發敏感技術和產品以對抗美國及其盟國能力的國家的發展”。他稱“有關國家”正在制定所謂全面的長期戰略,“指導、促進或以其他方式支持敏感技術和產品的進步,這些技術和產品對相關國家軍事、情報、監視或網絡能力至關重要”。
拜登的辯詞顯示無法平息國內的相關爭議。美國財政部前官員路德·維森向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表示,投資限制令是一個初步框架,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擴展,“雖然該行政命令最初僅限于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但它明確規定未來將擴大到其他領域。”
“這最終可能會傷害美國,因為會提高企業成本,并使美國與科技進步隔絕。”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丹茲曼對投資限制令憂心忡忡,因為這意味著美國政府監管前所未有地擴大,由于一些技術性質很難界定,打壓范圍可能變得過于寬泛。
美國兩黨政策研究組織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艾米麗·本森預計,新的投資限制令將會禁止涉及軍事客戶和用途的人工智能領域投資,這樣的范圍太過寬泛,“政府有責任確定哪些人工智能投資屬于軍事類別,他們必須劃定投資的界限。”
盡管新投資限制令何時會生效不得而知,但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史劍道在其最新文章中分析說,“該行政令幾乎沒有什么作為”。他分析說,如果投資限制令沒有追溯適用,其效力只能覆蓋美國在華投資總額——1.38萬億美元的不到1%。史劍道稱:“行政令‘全面’實施的時間可能是在2024年大選前5個月,選舉結束后,拜登第二屆政府可能會簡單地撤銷行政命令。”
全球科技生態系統或走向割裂
根據美國相關法律,新的投資限制令正式生效前,財政部還需要征求行業以及公眾意見,但《華爾街日報》評論稱,在新的資本管制新規出臺前,“寒蟬效應”似乎已經到來,全球科技生態系統走向割裂似乎越來越不可避免。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稱,鑒于美國從“大量不涉及國家安全的在華商業活動中受益”,將密切關注拜登政府如何定義“涵蓋國家安全的技術和產品”,擔心這一單邊政策使美企在面對外國競爭對手時處于不利地位。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表示,希望最終規則允許美國企業在公平環境中競爭,進入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市場。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超過10億消費者,蘊含巨大消費潛力,已經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的主要市場。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道,此前,不少美企高管對拜登政府的對華投資限令表達擔憂,認為限制美國資本流向中國可能會損害美國商業,對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行業團體和風險投資家們正積極展開游說,反對美國廣泛禁止對華投資,擔心此舉將攪亂商貿關系,最終損害美國經濟。
美國特尼奧公司董事總經理加布里埃爾·維爾道發文稱,考慮到新投資限制令的范圍有限,其直接影響可能是有限的,但法令中的“披露要求”可能會產生“寒蟬效應”,“政客們越來越多地把企業對華投資視為與所謂‘外敵’勾結的一種形式,即便這種行為沒有受到違法指控”。
限制中企資金來源的行動不會成功
美國政府不顧企業呼聲,執意在投資領域大打“國家安全”牌,但美國《華爾街日報》的評論稱拜登政府試圖切斷中國初創企業資金來源的努力不會成功。
“拜登的‘行政限制令’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基本沒有影響,甚至還有可能讓中國高科技產業更安全。”項立剛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美國企業并不愿意切斷與中國的聯系。以半導體領域為例,諸如英偉達、高通等美國企業的收入非常依賴中國市場。
據美國彭博社公布的數據,高通向小米等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供應零部件,其中國市場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60%以上。英特爾將中國視為其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中國市場銷售額占其銷售總額的25%。而英偉達約20%的收入來自于中國。美國芯片行業的高管們擔心,政府的限制令將削減銷售額,導致他們用于研發的資金也相應減少。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近一年來,美國政府已向其盟友與伙伴透露這項投資限制令,希望盟友與美方“協調行動”,避免其他國家企業在美方投資撤出后在中國市場搶占美企份額,但美國的盟友并不愿配合。歐盟及其他國家均表示,嚴苛的限制可能損害經濟。
中國海關總署官網7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6個月中國大陸集成電路進口量降至2277億塊,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18.5%,同時芯片進口總額下降22.4%至1626億美元。
“中國早就意識到發展高科技產業得靠自己。”項立剛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半導體、微電子、人工智能、量子技術這些敏感領域,牽涉重大安全問題,“不應該由外國資本投資和控制。”美方這一投資限制令或將讓中方相關產業更加安全。
“盡管中方一再表示深切關注,但美方仍繼續實施新的投資限制。中方對此非常失望。”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日前表示,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的。雙向投資是雙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美對華投資設限問題,中國商務部、外交部也第一時間表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美方限制本國企業對外投資,打著“去風險”的幌子在投資領域搞“脫鉤斷鏈”,嚴重背離美方一貫提倡的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決策,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美方的真實目的是剝奪中國發展權利,維護一己霸權私利,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科技霸凌。
本報北京8月1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劉胤衡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