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環保苦嗎?一些年輕人把它變成了件很“酷”的事,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寫下注腳。
上百萬名關注河貍保護的年輕人組成了“河貍軍團”,省下可樂錢、奶茶錢為河貍打造“食堂”;有人設計出虛擬游戲形象“小光”,跟它一起去解鎖各地美食、兌換光盤行動獎品;有人將地球萬物變成筆下童話故事的主角,用生態文學在孩子們心里播撒綠色的種子……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會長初雯雯更新了一個最新的數字,團隊通過線上直播等活動吸引加入自然保護公益的青年,已經超過了200萬人。
(資料圖片)
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共有15名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90后和00后。過去5年,他們在當地政府和愛心人士的支持下,在蒙新河貍所分布的烏倫古河流域種下74萬顆灌木柳,培養500余名當地野生動物巡護員,開建阿爾泰山在中國境內第一所專業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幫助300多只因人為原因受困受傷的動物回歸自然……蒙新河貍數量提升了21%,使這個瀕危物種“絕處逢生”。
許多年輕人正在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式。對食物浪費現象的觀察,被95后青年柳濟琛轉化為“互聯網+公益”的創業實踐。
2017年,4名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年輕人一拍即合,用一年時間開發出“光盤打卡”微信小程序,于2018年世界糧食日當天上線。作為全球首款基于AI識別來減少食物浪費的產品,用戶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光盤”行動兌換獎品。
柳濟琛說,超過80%的小程序用戶是18-24歲的青年。團隊在小程序的迭代升級中加入游戲元素,一個虛擬形象“小光”被創造出來。用戶每打卡一次,就可以獲得一份虛擬攤位給小光,它會“去到不同城市,解鎖各地美食”。這一玩法受到歡迎,后臺用戶活躍度說明,光盤正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低碳時尚。
小程序可通過AI識別,對用戶拍攝的餐具圖像進行分類并識別浪費狀況。柳濟琛記得,他們曾帶隊輾轉全國十幾個城市,從大排檔、食堂、餐廳到家庭等各類場景,采集了10萬多張照片。常常在收餐盤處拍照時,濺得渾身都是湯湯水水。目前,準確率達83%的AI算法,能實時計算出節約糧食的數量和減排量。
“光盤行動的核心理念是低碳。”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光盤行動”課題組負責人、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潘杰看來,光盤行動可以轉化成數字化的碳減排,使得食物減碳數據也納入其他低碳工作領域的管理考核體系里面去。
潘杰介紹,全球每年食物浪費的碳足跡相當于向大氣排放33億噸的二氧化碳,占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8%。食物浪費不只意味著巨大的資源浪費和廚余垃圾的處理費用,還意味著嚴重的污染,我國每年廚余垃圾處理成本約3557億元,還需要運營費用589億元。她建議,光盤行動與垃圾減量工作之間可以創造更多的政策銜接。
2021年以來,通過“政府+公益+企業”的多輪驅動模式,以小程序為牽引的光盤行動在線上線下擴大覆蓋面。既有面向高校學生的“百城千校光盤挑戰”項目,也有面向幼兒園及小學的“光盤行動從娃娃抓起”項目,還有面向餐飲行業的“千城萬店零浪費計劃”以及面向食品行業的“臨期食品守護計劃”,從而針對性地解決食物浪費問題,幫助構建制止餐飲浪費的長效機制。
在環境治理爬坡過坎兒的階段,年輕人啃下“硬骨頭”。自2013年起,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移動源處處長張昊龍就與重污染天氣作戰。
那幾年,他們逐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重化工業產業升級、淘汰小鍋爐等工作,但努力的紅利還沒有到來,頻頻拉響的紅色警報讓他們的工作飽受質疑。
“大氣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張昊龍說,他和同事摸索出一套重污染天氣應對體系: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在區域內統一預警標準,開展聯防聯控,建立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管理制度等,并創造性提出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管理制。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藍天就是最好的證明。張昊龍說,通過環境治理,促進了產業集約化、現代化、數字化,裝備水平規模化,是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生態環境保護的路上,一代代青年接續奮斗。萬平是科爾沁沙地生態示范區的民間治沙第一人,科爾沁沙地在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其東部邊緣的吉林省通榆縣新合屯,是萬平年輕時插隊下鄉的地方。當萬平發現科爾沁不再是記憶中的“風吹草低見牛羊”,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鹽堿地和陣陣風沙,他毅然辭掉工程師的工作,開始了治沙之路。
萬平的女兒萬曉白,讀大學時也每到假期來幫忙。當父親遭遇治沙缺人又缺錢的艱難時刻,萬曉白帶著丈夫和年幼的女兒,放棄城市工作,扎根鄉村,致力于科爾沁沙化草原的生態修復。
在實踐中,他們發現,種下的樹根扎不到深處,無暇開發的沙地卻長出了小草。這讓他們意識到,生態修復要尊重自然規律,恢復草原上的原有物種。
擔任吉林省通榆縣環保志愿者協會會長的萬曉白,帶動全國各地的數千名大學生志愿者也來參與治沙,如今科爾沁沙漠里的“綠方塊”越來越多。
萬曉白還在農村中小學首開環保教育課,協助編寫環保教材,將環保理念種在孩子心里。
在生態文學作家英娃筆下,生態文明理念藏在一個個生動的童話故事里。
她是我國生態文學兒童文學領域的開拓者,所創作的故事有著溫暖的基調,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一滴水、一粒種子,都是擬人化的,孩子們在閱讀時,很容易和這些生態主角“成為朋友”。
英娃發現,少年兒童知識面廣,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未來環境改善的希望”。
在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征集的“未來食物家”活動中,中國年輕人為減少糧食浪費提出的解決方案頗具新意。有人提出,通過社區支持農業縱深發展,打造“丑菜箱”“剩食餐廳”,減少供應鏈中的食物浪費;有人建議,對于食物浪費較嚴重的餐廳和食堂發放并要求使用有二維碼的食物垃圾袋,可追蹤溯源;還有人說,建立饑餓環境VR體驗館,用虛擬現實技術讓人們親身體驗饑餓。
“保護生態其實可以很簡單。”在初雯雯看來,她希望自己和團隊能夠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梁,讓更多青年朋友關注身邊的環境,投身到自然保護的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年輕人的活力和創造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