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一堂射擊教學示范課上,孫金龍10發子彈在1分鐘內全部命中靶心。但對于這名“濟南英雄連”連長而言,在課堂之外的訓練場上,他的速度還可以更快,常常只需要10秒鐘。
入伍16年的孫金龍被稱為“槍王”連長,他曾兩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輕武器射擊比賽,獲得了3金4銀的優異成績。而在集團軍以上的比武中,他更是獲得過11個冠軍。
(資料圖)
6月底舉行的一場實兵演習中,孫金龍帶領連隊展開城鎮化進攻戰斗演練。隨著一聲巨響,盛夏雨后的訓練場上多個“敵”火力點被打擊,土紅色煙霧彌漫。半小時后,連隊在孫金龍的指揮下,成功完成作戰任務。
孫金龍是旅里不少戰士的“偶像”。去年,他站在黨的二十大“黨代表通道”上,通過鏡頭向全國人民承諾:“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勁對手。”
成功與榮譽的背后,孫金龍經歷過無數次挫折和再出發。10多年前的一次射擊比武中,按規定成績進入前七名可以代表集團軍參加軍區的比賽,孫金龍卻排在第九名。
那一晚,孫金龍沒睡著,他覺得丟人,更感覺學到的東西太少。
第二天,被淘汰的人本應返回原單位,但孫金龍想留下來做保障工作,為此,他一大早便去找教練,磨了兩個多小時教練才同意。之后,他就留在賽場上幫著其他選手打飯、搬彈藥箱、扛靶機、設置場地,還去幫助后勤人員刷盤子洗碗。
完成保障工作之余,孫金龍每天跟著參賽選手一起訓練。其他選手有沒用完的子彈,他便趁正式隊員休息時,厚著臉皮跟教練“蹭”子彈。運氣好的時候,他能要到三五發,但有時一天也就一兩發。
孫金龍珍視每一發子彈,認真總結每次射擊的成敗得失。他的槍總是最晚歸還,即使在冬天,作訓服也常被汗水浸濕。
第二年,一場比武在大風黃沙彌漫的極端環境下展開,參賽的孫金龍斬獲了軍旅生涯中第一個集團軍比武冠軍。他第一時間發短信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老連長,“我沒令你失望”。2009年到2011年,孫金龍連續3年在比武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
2016年,就在他10天后即將代表中國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辦的國際輕武器射擊技能大賽時,他的右腳腳踝不慎扭傷。軍醫勸他退賽,但孫金龍逼迫自己在跪姿射擊時改用左腳。為了在短時間里固化射擊動作,他加班加點,最終為我國贏得了3金4銀和一枚榮譽獎章。
面對困難和挑戰,孫金龍從不逃避。然而2019年,當他擔任第71集團軍某旅“濟南英雄連”連長,接過英雄連隊的戰旗時,卻覺得“壓力山大”。
出生在山東萊陽的孫金龍,從小聽著“濟南第一團”的紅色故事長大。他家就住在部隊隔壁,每天都能聽到軍號聲。參軍后,當他被分配到解放自己家鄉的部隊,第一次走進榮譽室,在眾多的抗戰英模照片中,他甚至看到不少萊陽人。
看著墻上的英雄旗幟,回顧前輩們的戰斗史,他覺得自己僅在某一項專業上表現突出,不算一名合格的連長,因為還缺乏帶兵、指揮經驗。
偵察專業出身的他,初次參加旅里組織的營連主官專業考核時墊了底。習慣“單打獨斗”和指揮小股力量靈活機動作戰的孫金龍,在指揮決策、戰術運用等課目考核中均被判為“不合格”。
不服輸的孫金龍開始了新的沖鋒。他白天頂著40攝氏度的高溫,扎在訓練場“烘爐”般的裝甲車里,向各專業技師請教步戰車專業知識,晚上研究合成營體制下的裝步連戰術戰法,他抱著地圖和作業工具到其他連隊,找經驗豐富的連長討教戰術指揮相關知識。兩個月后,孫金龍可以熟練地組織連隊戰術指揮作業。一年時間里,他成功考取了三大專業等級證書。
孫金龍的努力被“濟南英雄連”的官兵看在眼里,他不服輸的精神,也感染了更多人。
2021年的一次體系演習中,連隊在他的帶領下順利融入合成體系,完成進攻戰斗任務,順利奪控某陣地。但新的挑戰隨之而來,上級命令“濟南英雄連”作為先鋒連由陣地進攻轉入城鎮要點奪控,由于人員編組、火力運用不當,連隊又一次“損兵折將”。
“不能身子進入現代化,腦子還停留在過去。”為了提高連隊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作戰能力,孫金龍先后找來幾十份城鎮作戰戰例,研究奪控街區戰術戰法以及如何讓步戰車、火炮在樓房街區發揮火力優勢。
同時,他發揮自身偵察狙擊專業優勢,主動申報帶領官兵展開攀登、索降訓練以及依托槍背帶射擊、多孔射擊、照門射擊等多種貼近實戰的射擊課目訓練。從2020年開始,孫金龍還在連隊成立了“兵專家工作室”,讓優秀官兵參與訓練器材革新。隨后兩年時間里,他們自主研發了6項實用成果。
這些年,在孫金龍的帶領下,“濟南英雄連”的50名官兵在各級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5人在職業技能鑒定中取得高級資格,12人榮立三等功。
6月下旬,在第71集團軍某旅組織的一次裝步連戰術比武考核中,孫金龍帶領著連隊最后出場,他們通過無人機先遣偵察、重火力精準打擊、步戰車協同突進,憑借著戰術戰法的合理運用和官兵們的熟練配合,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人員“損傷”拿下了目標高地,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最近,孫金龍又忙著帶領連隊官兵展開“頭腦風暴”。他們充分發揮新型步戰車戰場機動性好、火力突擊能力猛等優點,運用新配發的小型無人機、無人偵察車,率先開展新戰法訓法攻關。
在不久前的一次對抗演練中,孫金龍大膽創新的“蜂群”戰術取得奇效,他抓住“敵”電磁干擾弱化的時機,帶領連隊配合多架無人偵察機展開突襲,為戰斗勝利立下頭功。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龔阿媛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7
頭條 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