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有這么多成果。”4個月的實習結束,吳可妮整理實習鑒定表時,驚訝地發現一頁A4紙已經寫不下她發表的作品目錄。
吳可妮是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名大三學生,今年2月底,在學院統一組織的專業實習下,她進入一家中央級媒體實習。最初,吳可妮有些緊張,“害怕自己的能力不夠,無法得到老師的認可。”這種擔憂促使她更細致認真地完成每項工作:選題會前準備多個選題,構想思路;反復閱讀以往的見報文章,學習寫作框架;仔細對照發表后的文章和自己的原稿,思考編輯老師的修改用意……
“第一篇文章見報的時候,有滿滿的成就感。”吳可妮表示,投入和用心是不會白費的,而老師們的肯定更讓她有充足的動力。在不斷主動和部門老師交流后,她的選題通過率越來越高。4個月的時間,除了發表見報文章,她還制作了近20條視頻,參與了大型直播連線,嘗試公眾號運營等工作。
(資料圖片)
除了新聞業務能力見長,吳可妮覺得更大的收獲在于工作時潛移默化中被涵養的人格品質。“和老師們接觸多了,就會被她們身上那種特質所吸引和感染,溫柔但有定力,自強而不自驕。”吳可妮告訴筆者,在老師們的鼓勵和肯定下,本有些不夠自信、敏感的自己慢慢“解放天性”,閃光點被一個個挖掘出來,“大三這個階段特別焦慮,沒想到會收獲這么多的情緒價值。”
據了解,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專業實習》課程是學院全體學生大三下學期集中實踐環節的一門必修課,課程為6學分,時長為整個大三下學期。為了做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加強在校本科生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學院鼓勵學生更多地到中央級媒體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對專業實習的全過程實施制度化管理——實習前對學生志愿的征集和教育動員、實習單位的聯系和溝通、實習中期檢查、實習匯報和總結。
在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懷民看來,實習是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有效環節,而優質實習意味著大視野、大格局、嚴要求。“我們打造了一條‘實習京廣線’,實習單位由學院統一安排,近7成學生前往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光明日報社、央視、中國青年報社等中央級媒體和知名互聯網公司開展實習,我們希望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全面歷練,既提升專業技能,更提升人格品質。因為實習層次高,時間長,學生收獲大,提升快。”
“如何快速準確地檢索資料、如何提出有意義的選題、怎樣進行輿情監測和傳播分析等技能提升了很多,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老師們身上的那種工作精神、工作態度——永遠保持熱情,嚴謹認真地對待一切事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實習的孟阿敏,此前有過一段中央級媒體線上實習的經歷,相比線上,線下工作“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為整個團隊的一分子在與大家并肩戰斗,這段實習讓我對于新聞行業本身有了更深入的感知,是在課堂中無法感受到的”。
4月底,學院實習指導小組專程走訪各個實習實訓單位,進行中期巡視及檢查,聽取各單位的意見;召開實習生座談會;解決各種具體問題并對學生進行指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洪杰文認為,新聞傳播學是一個應用型學科,對應用型學科而言,專業實習對于學生全方位的成長非常重要。
“部分學生可能對于實習實踐的重要性的認知不夠,比如有的同學可能是跟風,沒有把實習實踐放到人生規劃中,思考我應該如何去做好人生規劃。因此學院希望通過組織制度化、規范化的專業實習,讓高質量實習實踐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幫助學生就業,同時推進新聞傳播學科的教學。”洪杰文說。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李春劍畢業后,進入光明日報社工作,從事科技新聞相關采編工作。大三時,她曾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實習。采編電視新聞,趕聯播和整點的新聞直播間,親身參與最嚴謹和最規整的電視新聞播出流程。研究生期間,李春劍還利用假期選擇去互聯網公司體驗,實習過程中,她發現在“大廠”里做類似螺絲釘一樣的運營工作,沒有很大的成就感,于是堅定了她想要在媒體行業繼續工作的目標和決心。
很多在校生尋找實習機會時,常會擔心學不到東西,或是要做低質量無意義的工作。但什么樣的實習才是高質量?
吳可妮的第一份實習是在一家小型互聯網公司,指導老師給她安排的工作是在公司新開發的App上,以用戶的身份每周發布幾條內容帖,定期和其他實習生根據發帖數量和互動量,核算排名得出一份周榜單。工作的重復單調讓她一開始就失去了興趣,又不敢提離職。但漸漸地,她在看其他人發布的帖子時,發現互動量高的內容貼和普通貼確實存在明顯差異,便開始總結流量較高的帖子的異同點,從中理解用戶需求,幫助自己建立用戶思維。
高層次的平臺或溫馨的部門氛圍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實習的高質與低質更多在于實習生的態度。面對“不管你”的指導老師,也許主動溝通實習目標和期待能讓人眼前一亮;沒人布置工作任務,也許觀察單位運作模式或職場人際交往,會帶來不一樣的收獲;哪怕一份不喜歡的工作,也可以給未來擇業減少一個錯誤項。關鍵是,要通過實習一步步探索自己的職業目標,抱著學習的心態腳踏實地工作,而不是盲目地“卷”。
在央視的實習經歷讓李春劍養成一個習慣,會不自覺地關注科技動態方面的變化和報道。“當時光明日報社面試有一道題目是如何用一句話來形容近些年中國科技的變化,我就用到了之前寫科技新聞的時候經常看到的詞‘從跟跑到領跑’,這是完全下意識的反應。”李春劍說,實習經歷無形之中為擇業積淀了很多。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可妮為化名)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