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色小店正在激活消費新動能。他們就像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煙火氣起來了,血管就暢通了。
——————————
一到周末就忙碌的惠建斌,最近又有了新任務:盯裝修。還有1個多月,他負責運營的93號院非遺工作坊就要“變大”40平方米,“店面的規(guī)劃早就想好了,三間作為手工體驗區(qū),一間作為非遺作品展覽區(qū)”。惠建斌發(fā)現,這兩年,北京琉璃廠文化街區(qū)已陸續(xù)出現了兩家經營同品類的店鋪,“越來越多人加入了非遺傳承的行業(yè)”。
(資料圖)
忙活起來的還有炒豆合作社的老板柳鵬,同在胡同經營小店,他最近正忙著研發(fā)燒烤的新口味,他此前開發(fā)的甜口燒烤積累了很多回頭客,疫情期間,“是一些回頭客和店員支撐著燒烤鋪把生意做下去”。
早在2020年7月,商務部等7部門就聯合印發(fā)《關于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的通知》,文件指出,至2025年,培育小店經濟試點城市100個,賦能服務企業(yè)100家,形成人氣旺、“煙火氣”濃的小店集聚區(qū)1000個,達到“百城千區(qū)億店”目標。
北京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吸引著不少小店老板在這里大展身手,這里也有著他們與小店共同成長的故事。
胡同里的小店雖小,但韌性十足。美團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北京新開小店數超4萬家,4月,北京小店的線上訂單量環(huán)比年初增長60%以上。惠建斌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今年2月,93號院非遺工作坊的收益逐步恢復到疫情前的90%,看著每周排滿的課程,他知道,斷斷續(xù)續(xù)停業(yè)、開業(yè)的小店又“活”了。
小店努力向上
93號院非遺工作坊,藏在鐵樹斜街的一座四合院內,離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街區(qū)大柵欄琉璃廠地區(qū)僅600米的距離。這一帶歷史資源豐富,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距離93號院不遠的鐵樹斜街101號院,是梅蘭芳先生出生的地方,而鐵樹斜街大外廊營1號則是譚鑫培先生的故居。
2013年,恰逢93號院原住戶騰退,藺熠便開始嘗試利用這個老城的民居空間打造公益性主題工坊,推動非遺傳承。
藺熠是93號院非遺工作坊的創(chuàng)始人,惠建斌替他負責具體運營工作。“在這里,我們幫助非遺傳承人免費辦展,再由展覽外延開來,非遺本身是技藝,光看不行,一定要動手去操作體驗才行,于是我們組織專業(yè)團隊開發(fā)了課程、文創(chuàng),在公益的基礎上探索非遺工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藺熠介紹。
談及做非遺工作坊的初心,他直言是因為“喜歡”,“我接觸過很多老一輩的非遺傳承人,有做手工竹篾鳥籠的老先生,手都變形了;有傾其所有,用緙絲技藝復原京繡的繡娘……他們都為自己的喜愛而不斷鉆研,不斷投入,不斷訓練,精益求精,達到了非常高的造詣。非遺傳承人身上的這種匠心精神,令人動容。”
工作坊是2014年正式開張的。事實上,開業(yè)后的兩三年,小店經營并不順利。惠建斌說,雖然國家一直提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但是真正了解非遺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加上創(chuàng)立初期沒有自己品牌的影響力,所以開業(yè)后很長一段時間,工作坊都無法盈利。
在堅守傳統文化公益性的同時,如何確保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這類小店來說一直都是一個挑戰(zhàn)。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藺熠開始尋求合作伙伴,同時,登錄線上平臺擴大影響力,擴展體驗類的業(yè)務等。
體驗消費,為古老的非遺技藝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惠建斌介紹,當時正值“傳統文化進校園”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一些學校的相關負責人就找到93號院,希望請他們給學生普及傳統文化知識,“這成了我們第二大收入來源”。
地處胡同深處,想獲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這些小店主會“使出渾身解數”。
柳鵬回憶,開店初期,店里的生意全靠“口口相傳、人帶人”。為了提高客流量,他會去美食論壇設置話題,和網友們討論,也尋求一些上美食雜志的宣傳機會,聯合第三方外賣平臺做一些促銷活動。就這樣,一點點地積攢口碑和人氣。
年輕人支撐的活力
可是,新冠疫情的突襲還是打了這些店主一個措手不及,“艱難”是他們對那三年的共同記憶。
“剛開始的時候特別樂觀,覺得就跟‘非典’一樣,很快就過去了,誰也沒想到一下弄了三年。”柳鵬說。
疫情期間,為了改善經營,惠建斌嘗試了線上直播,但因為前期沒有客戶的積累,效果不佳,“每次直播只有十來個人觀看,還有些是同事”。
當時,在雍和宮大街經營憩云軒茶空間的魏莉雖然也覺得日子艱難,但她始終對市場抱有信心。魏莉記得,剛搬來雍和宮大街的時候,有很多年輕人來喝茶,“這完全出乎意料,有的才20歲左右,甚至還有高中生”。
“我們做茶空間這樣傳統的空間,可能會形成固定思維,認為喜歡茶、喜歡傳統文化的是一些中年人,只是坐著喝茶、品茶或者討論茶藝、古琴,沒想到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這么感興趣。”魏莉說,疫情期間,年輕人的喜歡給了她特別大的鼓勵,支撐她一直走到現在。
93號院非遺工作坊也是被年輕人支撐著走過來的。惠建斌感受到,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國潮”,他們試圖去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從一年多前開始,工作坊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些“來蓋章”的年輕人,“往往是看到有博主分享了到非遺工坊蓋章的照片”。惠建斌記得,當時還有一個蓋章打卡的年輕人帶著兩三本書來到工坊,其中一本里的章全由他自己篆刻,“他通過蓋章這個事,喜歡上了篆刻,自己刻了好多章。”
惠建斌表示,2022年,工作坊的營業(yè)收入就恢復到了疫情前的70%左右,今年基本全面恢復了。一個可喜的現象是——之前因為疫情和工作坊暫停合作的學校如今已經全面重啟合作,工作坊的預約體驗課訂單日期也排滿了整個6月。
美團、大眾點評等第三方平臺也在加大對小店的支持力度,幫助小店吸引更多消費者。平臺通過數字化技術,幫助小店實現經營在線化、服務標準化,讓有需要的人更便利地找到身邊小店,也讓小店被更多人熟知。
柳鵬說,今年以來,明顯感覺到外地游客能占到到店客人的60%,平均等位時長為40分鐘,“在到店客人中,看到平臺榜單等信息而來的超過70%。”
此前,國辦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xù)恢復的意見》中提出,創(chuàng)新消費業(yè)態(tài)和模式,促進新型消費,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擴大升級信息消費,積極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
現下的北京特色小店正在激活全新的消費動能。在魏莉看來,他們就像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煙火氣起來了,血管就暢通了。
實習生 王雨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
頭條 23-06-20
頭條 23-06-20
頭條 23-06-20
頭條 23-06-20
頭條 23-06-20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