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資料圖】
“AI換臉”技術被濫用的新聞近日登上熱搜。除了被應用于電信詐騙,“AI換臉”還常被用于影視劇二次創作、趣味惡搞小視頻,甚至淫穢色情影像的合成中,而在網絡上有商家提供各類“換臉服務”。律師指出,從娛樂“玩梗”到違法犯罪,藏在“面具”背后的用戶若對該技術不當使用,會承擔多項法律責任。
近日,“AI詐騙”“AI造謠”等話題頻頻登上微博熱搜,再次引發公眾對于“AI換臉”等合成技術的關注。早在2019年,一款名為“ZAO”的AI換臉軟件就曾火爆一時,只需上傳一張人臉圖片,它就可將影視作品中的明星臉替換成自己的臉,這著實讓很多用戶過了一把癮。然而,這款軟件很快就因為隱私、版權風險等問題引發爭議,最終被下架處理。
如今,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AI換臉”正進入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中。《工人日報》記者在網絡上搜索發現,AI換臉軟件的獲取非常容易,有商家提供各類“換臉服務”。律師表示,若對該技術使用不當,可能會涉嫌行政違法、民事侵權甚至刑事犯罪。
“朋友”視頻借錢騙走430萬元
朋友打來視頻電話借錢,你還會懷疑對方身份的真實性嗎?
據媒體報道,今年4月,福州市郭先生的好友突然通過視頻電話聯系他,想通過郭先生公司賬戶走賬430萬元。由于通過視頻聊天已“確認”了朋友身份,郭先生便放心轉賬。事后,郭先生通過和好友溝通才得知自己被騙,原來對方竟通過AI換臉和擬聲技術,佯裝好友對其實施了詐騙。
事實上,除了被應用于電信詐騙外,“AI換臉”還常被用于影視劇二次創作、趣味惡搞小視頻,甚至淫穢色情影像的合成生產中。比如,多名演員就遭遇過“AI換臉”,被人制作私人視頻并對外傳播。某網紅博主也曾發文稱,有人盜用她的“臉”制作了色情視頻。
AI換臉容易操作嗎?在某手機應用商城,《工人日報》記者以“換臉”作為關鍵詞搜索到多款“AI換臉”的App,在其他網絡平臺上,用戶也能搜索到部分“AI換臉”的小程序。
記者下載了某款App使用,其中有多款“換臉”模板可以選擇,包括型男、古風視頻、美女視頻等。如果想“解鎖”更多模版,則需要額外付費。以記者試用的這款App為例,其月會員29元、季會員59元,終身會員98元。根據提示,用戶充值后只需一鍵上傳照片,便可在15秒內生成對應模版的“換臉”視頻。
網上各類“換臉服務”涌出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除了直接提供“AI換臉”服務,還有不少賣家會提供“換臉”技術教程。
記者在網上聯系到一名賣家,他向記者展示了一段利用AI換臉軟件實現主播換臉的樣本視頻。視頻中主播的人臉已被替換成一位金發碧眼的外國女性,而且表情自然,幾乎看不出破綻。
“只需要提供一段人臉視頻,3到5天就可以訓練出一套高清定制模型,以后直播可以隨便用。如果需要明星換臉的素材,我們這里都有,在軟件使用上我們包教包會。”這名賣家說,這樣一套模型收費3500元。
賣家還提醒記者,如果要進行直播換臉,最好配備上配置較高的電腦系統,“這樣我們完全可以做到防遮擋,觀眾基本分不出來真假,‘換臉’會更加靈動。”他說。而當記者詢問能否直接幫忙做“換臉”視頻時,對方則顯得很謹慎,“現在查得嚴,用途不當的不做,其他的時長半小時內收費1500元。”
“正是由于相關技術門檻的降低,才使得如今‘AI換臉’技術被濫用。”對于如今涌出的各類“換臉”服務,北方工業大學信息學院副教授張遠說。
張遠分析認為,“一方面,隨著AI技術代碼的開源,很多人可以直接拿到成熟模型的源代碼,有編程基礎的人在此基礎上稍加修改,便可以制作成一款AI換臉軟件。另一方面,由于GPU算力的進步,軟件實時換臉能力相較于之前也大幅提升,這就令AI換臉更容易實施。”
治理技術濫用應引入多方力量
“這種換臉視頻是否涉嫌侵權?”在換臉相關短視頻的評論區里,有不少人提出這樣的疑問。
對此,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雁峰指出,從娛樂“玩梗”到違法犯罪,藏在“面具”背后的用戶若對該技術不當使用,會涉嫌行政違法、民事侵權甚至刑事犯罪,面臨多項法律風險。
“從行政違法的角度來說,雖然現行法律沒有明確‘AI換臉’必然會受到行政處罰,但如果使用場景涉及到尋釁滋事、捏造誹謗、不正當競爭等,則可能因此而受到警告、罰款、拘留等行政處罰;從民事侵權的角度來說,未經他人允許便擅自使用AI換臉技術可能侵犯如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和知識產權等一系列權利。”張雁峰說。
對此,互聯網分析師張孝容則認為,伴隨著AI大模型的發展,聲音合成、人臉交換越發逼真,AI換臉技術的不當應用,不僅涉及法律問題,還可能造成新型社會危害。
“因此,AI作品制作需要強制實施主動識別原則,令軟件生成的所有作品加上AI水印。”張孝榮說,“另外,傳播平臺也需提供相應的說明字樣。”
事實上,2023年1月10日起施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已提出,服務者若提供智能對話、合成人聲、仿聲、人臉生成、替換等深度合成服務時,應當進行顯著標識,避免公眾混淆或者誤認。4月11日國家網信辦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也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做出了包括定義、提供者的合規義務在內等多方面的詳盡規定。
“治理AI換臉技術濫用現象,除了法律途徑,還需引入多方力量。”在張遠看來,“企業和高校可以合作開展更多‘反AI換臉’的技術研發工作,就像計算機病毒需要引入殺毒軟件來查殺一樣,我們也可以研發更多的‘假臉克星’,例如現在技能競賽DFDC(人臉偽造檢測挑戰賽)就在做相關嘗試。”
張遠還提出,網絡服務平臺作為大數據采集端,可以提高識別能力,主動通過技術方法分析、研判、定位存在有法律風險的合成視頻,嚴控問題視頻的傳播,完善事前處理機制。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
頭條 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