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008年,甘相偉帶著找尋人生意義的慷慨志愿到北大,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令人鼓舞。在一些縫隙時間里,甘相偉到處演講,講自己11年在北大邊當保安邊聽課的經歷,一遍遍地告訴聽眾,要找到自己的優勢、相信自己、找尋自己想要的生活。離開北大是一條分水嶺,隨著“勵志”潮退去,關注他的人也漸漸稀疏。2018年,甘相偉到武漢某校當輔導員,一年之后辭職了;賦閑兩年后,他去廣東一所職業技校教書。(澎湃新聞網5月8日)
頭頂“站著上北大”光環的甘相偉,曾經也是媒體重點關注對象,用當下的視角來看,稱其為“網紅”亦不過分。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可能并未實現所謂的“從北大啟航”“和北大齊飛”的目標,最終成為普通的“打工人”,給他帶來高曝光率的“勵志”潮已然退去。可這并不代表著勵志敘事已經過時,與之相反,勵志的故事永遠有聽眾、勵志的人物依然廣受追捧。
“站著上北大”或許是甘相偉的高光時刻,可當熱鬧退場,在平凡的生活中,依舊不甘于平庸人生,想闖出來成就自己,何嘗不是另一種勵志。甘相偉對于文學的熱愛、對于學習的堅持、對于人生的思考還一如從前,在瑣碎的日常中能有此執著,可能是比“站著上北大”更難能可貴的勵志。
在信息多元甚至過載的當下,有人認為勵志敘事已經過時,至多不過一碗熬得比較濃的心靈雞湯罷了。事實卻并非如此,無論是對個人而言,抑或從整個社會發展角度來看,勵志與勵志敘事永遠都有不可小覷的價值。
人生不會一路坦途,也并非人人出生就有著高起點,很多時候實現理想、改變命運,需要年輕人付出艱辛、不懈奮斗。在命運低谷,甚至準備就此放棄“躺平”之時,一個勵志的故事、一位勵志的人物,就可能成為燎原希望的星星之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把勵志人物當成榜樣,如此便能多些跨越山海的豪氣與挑戰困境的勇氣。
社會的發展也少不了勵志敘事的養分輸送。正是在大量勵志樣本的映照下,社會各行各業、各層各面都在持續不斷涌現著改變自我命運、改造社會環境的人與事,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著無限可能、不局限于眼前、敢于打破成規的活力迸發的時代。沒有勵志敘事的耳濡目染、激勵牽引,安于現狀、甘于平庸之風就可能蔓延,整個社會也會因為活力不足而停滯不前。
勵志敘事的確鼓舞人心,卻也不能成為長期使用的“藥方”,一則濫用它難免給人產生抗藥性,二則勵志往往是以較大艱辛為代價的。如果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有充分施展才能、爭取人生出彩的機會,即便就此再沒有了勵志敘事,這樣的個人與社會同樣是會獲得情感滿滿、活力四射的。
因而,在用好勵志敘事、講好勵志故事的同時,還應該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關注年輕人的成長歷程、內心世界,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注、關心與關愛,從而創造出更多用雙手改變命運的精彩篇章。在更加公平公正友好的環境之下,勵志敘事才能實現激勵功效的最大化,否則就可能淪為惹人反感的油膩心靈雞湯。
夏熊飛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條 23-05-10
頭條 23-05-10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9
頭條 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