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刊發于《收獲》雜志,不久轟動全國。
(資料圖)
路遙對農村與城市交叉地帶的描寫,描述出了20世紀末農村青年的困境與迷茫,那是充滿機遇的城市生活誘惑和身處封閉地區桎梏下的兩難抉擇,這部時代著作一度成為青年口中的“人生答案之書”。
在小說《人生》的最后一章,路遙留下了這樣的標注:“并非結局。”許多讀者都很好奇:“高加林后來怎么樣了?”
《人生》發表40年后,電視劇《人生之路》“續寫”了高加林的故事。由閻建鋼執導,陳曉、李沁領銜主演的《人生之路》是對路遙經典中篇小說《人生》的煥新再現,以陜北青年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高雙星等人跌宕的命運為主線,講述了一代青年行至人生岔路口,于抉擇中展現出不屈于命運的動人故事。
作為一部“經典文學煥新劇”,《人生之路》在原作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將“高加林們”的人生合理延展推導。日前,《人生之路》總制片人魏巍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是時代續寫了《人生》,“希望這部劇在更廣闊的時代視野下,讓父輩的青春給予當下青年更多啟迪和感動”。
“人生之路”是出路,也是前路。魏巍說,雖然“人生路遙”,但年輕人始終心懷熱望。
站在此岸看到彼岸的光,《人生》讓一代年輕人感同身受
在電視劇《人生之路》開篇,有這樣一句標注:“本劇部分取材于路遙中篇小說《人生》。”
路遙《人生》結尾處是這樣寫的:“高加林一下子撲倒在德順爺爺的腳下,兩只手緊緊抓著兩把黃土,沉痛地呻吟著,喊叫了一聲:‘我的親人哪……’”
《人生》是一部關注年輕人心靈成長史的小說,描寫了青年高加林離開土地又回歸鄉土的幾番命運波折,曾給予一代代讀者關于“抉擇”的人生啟迪。
為了將這部經典之作重新搬上熒屏,當代時光團隊耗時6年籌備。《人生之路》主創團隊就有一群曾被《人生》精神鼓舞的高加林“同輩人”,在創作中力求人物個性、人物關系與人物行為的真實,只為還原出那代青年曾真實走過的人生。
魏巍說,他對《人生》這部小說以及吳天明執導的電影《人生》都有很深刻的年代記憶。“我們團隊的領頭人閆愛華是60后,我是70后,對這個作品非常有感情。小說觸動了我們那一代年輕人,《人生》本身具有很強的當代性”。
他說,《人生》所代表的那個年代年輕人對改變自身命運的渴望,對探尋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無比強烈的。“當你站在此岸看到彼岸的光,那種向往會更加強烈,因此那時候年輕讀者對小說中高加林的選擇抱有很多理解和同情,也對高加林面臨的痛苦感同身受”。
魏巍說:“《人生》中高加林所面臨的痛苦,路遙不能給出答案,比如小說中無解的城鄉二元對立問題,城里人和鄉下人兩種身份間無法逾越的鴻溝讓高加林的理想不斷幻滅……經過這40年,我們再去回望,這個時代已經給出完美的答案了。”
魏巍認為,《人生》這部文學經典很值得“去做一個當下視角的影視化解讀”。
改編追求延續文學精神的“神似”,而不單純是形似
時代賦予了《人生》新的表達,《人生》也在不斷改編中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
《人生之路》導演閻建鋼表示:“改編之后的電視劇已經遠遠超越了原本時空的界定,一直把故事空間延展到了今天,我覺得這是富有創造性的一個改變,它會讓《人生》這部小說與今天的觀眾更加接近,小說本身也有了一個當代的表達。”
魏巍說,他們之前做《紅高粱》《幸福到萬家》等劇,都是改編經典文學作品,但這次改編路遙作品的《人生之路》難度是最大的。
“直到現在,大學圖書館里路遙作品的借閱量還是很高,大家都很熟悉《人生》的故事。那么我們進行大幅度的改編和續寫,會面臨很多風險。但是我感覺,如果我們直接把小說拿過來進行原汁原味的影視化呈現,觀眾對故事的接受上會有一定的隔膜和距離。”
魏巍舉例,在小說中高加林經歷了“民辦教師資格被頂替”,在《人生之路》劇中則是改成了“大學錄取資格被冒名頂替”。
“兩件事內在的戲劇邏輯是一樣的,高考冒名頂替也符合當年的現實邏輯,但作為社會熱點事件是前幾年才被披露出來的,能讓現在的觀眾更加同頻共振。”魏巍認為,他們傳遞路遙的內在文學精神,改編更多追求一種神似,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形似。
在人物性格方面,魏巍提到他們把高加林這個角色塑造得“更柔韌”。
在他看來,陳曉的表演給人很大的驚喜,既演出了高加林被命運持續暴擊下背負沉重壓力的狀態,又展現出“不斷有生命力爆發和張揚出來的感覺”。劇中,高加林第一篇文學作品發表出來后,他興奮地跑到小學屋頂上敲鐘,“陳曉的表演,很好地把高加林心中所有的委屈全都釋放出來”。
在小說里特別善良、隱忍,美好得讓人心疼的農村姑娘劉巧珍,在《人生之路》劇中性格被塑造得更強大。
“我們給劉巧珍賦予了陜北高原孕育出來的旺盛生命力、生命的韌性和活力,也賦予了她在社會大潮沖擊下靠著自我奮斗在新時代立足、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魏巍認為李沁在表演的時候很好把握了角色內核,尤其是新賦予的人物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人生之路》很重視“群像”的塑造。原小說中,劉巧珍的婚姻歸宿馬栓,在劇中改寫成了閃耀著個人智慧和文化的青年。馬栓落榜后,遇到雨中吟詩的高加林,很流暢地接上他遺忘詩句的片段,這里戳中了很多觀眾。
主創團隊表示,希望把角色塑造得豐富,更有人格魅力。劉巧珍和馬栓的成親也不代表一種自我放逐,馬栓會證明他值得愛和被愛。
不希望巧珍和馬栓的結合是“理想愛情幻滅后的自我放逐”,兩個人彼此都是值得相愛的。
魏巍說,劇中的新角色、頂替高加林大學錄取資格的高雙星,則是作為高加林的“鏡像人物”來設計的,“如果說高加林的高考沒有被冒名頂替,他可能走的是后來高雙星的人生”。
雖“人生路遙”,但始終心懷熱望
在魏巍看來,電視劇賦予了故事中那些人溫暖的色彩。“這個溫暖不是我們有意要討好觀眾,而是這個時代給了高加林們更多擺脫命運枷鎖的機會,這個事情本身就是溫暖的”。
1982年,路遙的《人生》戳中了很多尋求答案的困惑年輕人。今天,高加林出現在2023年的熒屏上,他和今天的青年如何對話?
閻建鋼說:“我的生活經歷有著高加林的影子,普通青年怎樣通過自身努力,在一個轉型中的社會實現理想?不僅是高加林的個體奮斗,也是那一代青年的處境與思辨。”
魏巍認為,像高加林一樣,在黃土高原上被命運暴擊、揮著鋤頭刨地弄得自己滿手血泡的經歷,當下的城市青年可能不會有了。但是高加林面對命運的不公、委屈無處發泄,自己人生向上階梯被人抽走的窒息感,是會引起今天一些年輕人共鳴的。
“我覺得生活在城市里每天出入高檔寫字樓的很多年輕人,都有過那樣崩潰的時刻,這是他們可以隔著40年時空和劇中人對話的地方。”
魏巍說,在設計海報時,他曾想過一句話:“雖然人生路遙,但始終心懷熱望。”
“今天的年輕人身處一個蓬勃的、充滿機會和挑戰的年代。如果高加林在那種巨大痛苦中,仍能重新找回自己人生的道路,重新走出自己人生的輝煌,那么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就更沒有理由放棄自己。”魏巍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