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廣西牛羊產業創新團隊一行人驅車奔向大山深處,他們的目的地是位于南寧市武鳴區陸斡鎮的一家生態農業公司的養殖基地。技術專家下車后,立即穿上防護服、戴好口罩,嫻熟地進行科研取材,給養殖場主送來良種繁育等關鍵養殖技術。今年開年后,該團隊成員已下鄉從事農技服務20余次了。
(資料圖)
廣西牛羊產業創新團隊成立于2016年,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管理的產業技術團隊,首席專家崗位建設依托單位為廣西大學。團隊成員涵蓋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牛羊產業專家,有區、市、縣、鄉各級專家共111人。
據統計,該團隊近年來共培養新型農科人才150余名,80%的畢業研究生留駐廣西,其中28名研究生畢業后分別以駐村第一書記和書記助理身份奮戰在基層一線。這群年輕人正把寫在大地上的論文,變成鄉村振興的星星之火。
深耕在基層一線
清晨從廣西大學租車出發,下午兩三點到達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城郊——因為商務車爬山動力不足,廣西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西牛羊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韋英明和學生便在山腳停留,等待養殖戶開著皮卡車或拖拉機帶大家上山。
像這樣下鄉上山的場景是廣西牛羊產業創新團隊的日常,技術專家每年都要花上120天甚至200天的時間深耕在基層一線。若晚上無法及時趕回縣城的住處,他們就干脆睡在養殖場外圍的鐵皮屋里。
牛羊養殖是廣西大石山區群眾的傳統優勢產業,每家每戶都養幾頭牛羊。在韋英明看來,他們團隊要做的,就是讓從事牛羊養殖的農戶能穩產增收。
韋英明表示,要想通過養殖業獲取效益,繁育良種是必要前提。傳統養殖中,農戶絕大多數飼養的是體重250公斤-300公斤的本地母牛,而良種母牛的體重可達800公斤-1000公斤。為了培育出良種母牛,山區群眾通常會用良種公牛與母牛進行配種。但一頭好的公牛價格比較高,而且實際配種過程中經常發生母牛無法承受公牛的重量導致受傷的情況。
人工授精技術解決了傳統養殖的這一難點,但一開始,團隊成員教授養殖戶人工授精的方法時,一些農戶卻不能接受。
為了做好養殖戶的思想工作,團隊成員每到一個基層服務點,都會先找到村干部和對科技重要性有較高覺悟的農民,建立“欄舍課堂”等培訓模式,通過視頻資料普及新技術新方法。許多農民舍不得投入,團隊成員就給他們算一算經濟賬。
“土牛產出的牛犢子比較小,養個兩三年,也就賣6000元-8000元,但用人工授精配種出來的良種牛,養四五個月就能賣到1.2萬元。”該團隊的技術推廣專家鄭自華表示,當最早一批村民接受了科學養殖的理念后,就會有更多養殖戶加入。
團隊成員張叁保就讀于廣西大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他說,幾年前跟著老師下鄉進行技術推廣時,一些養殖戶只會把年老的母羊拉出來人工授精,但現在很多人會主動邀請團隊成員到自家的養殖場幫忙。如今,團隊很多成員兼任廣西脫貧村科技特派員,服務全區牛羊產業,定點服務廣西40個縣區200個脫貧村。5年來,該創新團隊在全區培訓基層技術人員、養殖戶、貧困戶16992人次,為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科技創新解鎖綠色轉型密碼
廣西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可能一晚上就降雨四五十毫米,如果牛羊的糞便隨意排放在露天運動場上,那污水很快會污染周圍環境。”韋英明說,養殖污染一直是傳統養殖中的難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這也是國內牛羊養殖產業發展的方向。
為此,該團隊創新研發了“微生物+生態牛舍”“微生物+高架網床”及“微生物+地面平養”等現代生態欄舍模式。與傳統的露天運動場不同,現代生態欄舍設計的是帶透光頂棚的運動場,陽光透過欄舍把牛糞降解的同時,還能蒸發掉糞便中的水分,將其轉化為有機肥。一頭牛關在生態欄舍一年,可以產出3噸有機肥,每噸有機肥能賣800元-1000元。
據團隊介紹,現代生態養殖,可以使糞污量減少90%以上,防疫保健費降低80%,每頭牛、每只羊年綜合節支成本分別可達600元和120元,牛羊養殖綜合效益提升15%以上。現在,廣西區內90%從事規模化養殖的農戶都采用現代生態欄舍模式。
廣西沒有北方那樣的大草原,但秸稈產量一年約有5000萬噸,對于養殖業原材料的供給潛力巨大。但直接用秸稈喂牛,牛不能增重。因為秸稈本身的蛋白質含量較低,需要通過生物飼料化技術才能提高其營養價值轉化率。
于是,團隊成員針對不同的牛羊品種,計算其每增重一斤需要的蛋白量,建立了第一代常規青貯飼料、第二代低水分壓塊青貯飼料、第三代全混合顆粒飼料生產工藝,因地制宜指導生產。過去,很多農戶喜歡就地焚燒秸稈,而通過創新飼料加工技術,既能讓牛羊吃上營養豐富的秸稈“定制餐”,又能減少秸稈焚燒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目前,團隊在全區指導建設年生產10萬噸以上的秸稈生物飼料加工廠10家,大宗秸稈的飼料化利用率由2015年的13%提升至現在的20%。
培養新型農科人才
讀博期間,張叁保跟著團隊指導老師用腳丈量了廣西的十萬大山。為評估牛羊遺傳改良效果,需要對其進行生產性能測定,他每次去抓牛抓羊,全身都會粘上牛糞羊糞,“回來時,都不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常常有人不解地問他,讀了那么多年書,為什么還去當農民?張叁保認為:“不能滿足于把論文發出來,而是要把我們的新技術成果在廣大農村落地,用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才體現出我們研究的價值。”
“廣西大學畢業的農學生很大比例都留在了廣西。”長期從事基層畜牧生產技術指導的鄭自華表示,這些技術人才不僅有涉農的專業背景,而且在下鄉活動中積累了與群眾打交道的經驗,更容易在鄉村開展工作。
“我們在培養高層次人才、應用型人才時,會從立足廣西、服務廣西的高度來考慮問題。”韋英明說。除了強調專業能力培養,還著重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熟悉邊疆民族地區養殖產業的新型農科人才,樹立學農、知農、愛農的價值導向。
截至2020年年底,該團隊指導全區453家牛羊規模企業通過生態養殖認證。團隊持續指導和幫扶全區54個貧困縣開展牛品種改良工作,品種改良母牛69.69萬頭,產雜交牛48.82萬頭,為群眾增收19.53億元。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