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3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聰聰)3月30日18時50分,我國在太原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將銀河航天承擔研制的四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衛(wèi)星(宏圖一號01組衛(wèi)星)發(fā)射升空。衛(wèi)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fā)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本次任務的四顆衛(wèi)星,是由一顆主星以及三顆輔星組成,是國際上首個四星編隊飛行的X波段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對地成像系統(tǒng),該組衛(wèi)星在軌構成國際上首個車輪式衛(wèi)星編隊,其中主星重量約為320千克,輔星單星重量約為270千克。
作為國際上首個車輪式衛(wèi)星編隊,四顆衛(wèi)星猶如在太空中飛行的車輪,主星位于車輪中部,三顆輔星均勻分布在車輪輪轂上,采用星間通信鏈路和相位同步鏈路,在輔星與主星相距僅幾百米的情況下,通過精密的軌道控制,保證衛(wèi)星編隊在軌構型的穩(wěn)定性和空間安全性,相對于傳統(tǒng)的干涉衛(wèi)星系統(tǒng),車輪式編隊具有編隊構型相對穩(wěn)定、干涉基線多、測繪效率高的優(yōu)勢。
據了解,該組衛(wèi)星具備對全球非極區(qū)進行1:5萬比例尺測繪能力,可以快速高效進行全球陸地高精度測繪;具備毫米級形變監(jiān)測能力,能夠為地面沉降、塌陷、滑坡等災害的勘查和防治提供數據支撐,是早期識別復雜地區(qū)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的“利器”;具備亞米級高分寬幅成像能力,可以全天候和全天時對地高質量成像觀測。
針對民用SAR衛(wèi)星小批量研制,銀河航天在衛(wèi)星方案設計、整星集成、發(fā)射場測試等階段,通過數字化仿真、自動化測試、流程優(yōu)化等途徑,提升了研制效率,相比常規(guī)研制時間縮短了60%以上,整星所涉及的元器件、部組件實現(xiàn)自主可控。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
頭條 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