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后,寶興縣雪山村得到了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援助,進行災后重建。設計師根據地形特點和環境特色,為田姐設計了一座形狀奇特的房子。曾經擔任過村婦女主任的田姐不僅有魄力,還有一般農村婦女少有的智慧和毅力,她非常認同設計師的理念,決心排除一切干擾,嚴格按照設計方案,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房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建成的房子外觀造型獨特漂亮,與山村環境相得益彰;內部空間設計錯落有致,可以用“移步換景”來描述房子的格局。田姐在這座房子里開起了民宿,民宿的名字就叫“田姐家”。由于運營成功,田姐后來還把分店開到了南京,目前已有3家民宿在順利運營。
探索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田姐家的房子”是一個在四川偏遠山村中誕生的、真正由普通農家婦女運營起來的民宿品牌,也是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發起的“百美村莊”項目村中的一個案例。“百美村莊”通過整體規劃和專業設計,對傳統村莊、舊民居進行內部改造,對村莊和周邊生態環境進行維護整治,以鄉村旅游促進三產融合,培養鄉村致富帶頭人和年輕人回鄉就業創業,最終將村莊打造成一個產業強、生態美、文化興、機制活、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綜合示范村。
基金會副秘書長王軍在介紹成功經驗時表示,當前發展鄉村旅游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彌補村民的能力與城市游客需求之間的差距。鄉村需要做出好的產品來滿足城市游客,尤其是城市富裕階層游客對鄉村的需求。二是建立市場主體與當地村民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外來企業進入鄉村后,不僅租用村民的房屋,也使用了鄉村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因而應當將收益的一部分讓渡給村民。
王軍說,現在在很多地方,市場主體進入村莊后,租用村民的房屋開發旅游產品,獨自經營,只是雇傭一些村民作為員工,或是購買一些村民生產的農產品,“這種做法沒有解決與村民的利益關聯問題。”王軍說,“市場主體進入鄉村,必須使村民能夠持續受益,才能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的新路徑
如果說“百美村莊”是助力欠發達地區鄉村實現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成功范例,“林渡暖村”則是發達地區鄉村通過旅游帶動鄉村振興,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可喜嘗試。
“林渡暖村”項目是頂度集團和同程旅行攜手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街道共同打造的農文旅融合樣板項目。林渡暖村坐落于風景秀麗的蘇州市太湖邊,毗鄰上海、無錫、常州等長三角城市,生態優越,交通便捷。林渡暖村項目瞄準“一站式鄉野度假目的地”的定位,在保留原村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農業、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的賦能,借助“互聯網+”,利用“文旅+社群新場景”,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整村的“有機生長”。
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副會長付磊評價說,不同的鄉村應針對各自不同的地理空間來思考適合自己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要與所在區域的城市相匹配。過去,城鄉差別主要是社會分工的差別——城市發展工業,鄉村發展農業;城市居民是工人,鄉村居民是農民。現在,城市開始發展觀光農業,鄉村也有了工業、服務業,城鄉差別不再是社會分工的差別,而主要體現在環境、文化和生活方式上。林渡暖村的模式可能并不適用于所有鄉村,但是對于那些位于城市近郊的鄉村來說很有借鑒意義,為實現城鄉一體化開辟了新路徑。
“雖然兩個項目業態不同,特點各異,但它們的發展模式都契合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都是通過旅游賦能,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中國旅游協會會長段強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新大會上總結說。
鄉村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鄉村旅游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鄉村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游研究院院長張輝指出,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能緩解城鄉收入差距大的問題,而且對保護鄉村傳統文化有重要意義。工業化和城鎮化使人口從鄉村向城市流動,而鄉村旅游的發展,又使人口從城市流向鄉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因工業化而導致的空心村的閑置資源得以盤活,成為城里人度假休閑的空間,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資產性收入。同時,發展鄉村旅游也是保護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傳統文化扎根于鄉村,工業化使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變得困難,然而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激活鄉村的文化點,實現旅游對鄉村文化的賦能。
探索“融合”之道
發展鄉村旅游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外來企業進入鄉村,常常會遇到一些痛點和難題。中國旅游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會長張曉軍認為,當下流行一種認識誤區,認為農民是弱勢群體,但事實上,真正的弱勢群體是外來企業。鄉村在長期的自我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體系,鄉村之外的人如果沒有經過在村莊長時間的居住,是無從了解的。此外,鄉村還是一個人情社會,當外來力量與村民發生矛盾沖突時,村民們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合力。張曉軍認為,成功的外來企業,都是因為找到了破解鄉村原有治理體系的密碼,而這個密碼就是“融合”。
對此,景程文化旅游發展(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金燮明也深有體會。“發展鄉村旅游比開發旅游度假目的地更有難度和挑戰,最關鍵的是要處理好三個‘融合’。”金燮明說,即產業融合,政府、村集體和開發企業三個主體之間的融合,以及村民之間的融合。
金燮明解釋說,發展鄉村旅游要處理好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進入鄉村后,要為一產和二產賦能,同時對一產和二產的產品進行重新定價,提高一產和二產產品的附加值和差異化,從而使得社會上的流動性資本進入鄉村,達到一二三產的融合。
政府、村集體和開發企業這三方利益訴求各不相同,政府求項目所在,村集體求項目所有,開發企業求利益所得,因此要用市場化的方式,把政府的基礎配套建設和對鄉村的專項資金用得更好。
最后是“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間的融合。隨著鄉村的發展,會有一批人從城市回歸鄉村,變成在鄉村常住的“新村民”,從而產生不同于“老村民”的新需求。企業需要成為中間的平臺,融合“老村民”和“新村民”的不同需求,整合閑散資源,通過“共建、共享、共生”的方式,讓村莊“有機地生長”,發展成為讓“新村民”和“老村民”都能接受的樣子。
“有所為有所不為”
付磊認為,發展鄉村旅游要注意“有所為有所不為”。首先,不要觸碰政策紅線。其次,不要與村民爭利。“企業應該引進和發展跟村民沒有利益沖突的城市業態,比如咖啡書屋、親子手工作坊等。如果企業經營效益好,村民也會學著做。”再次,不要大拆大建。企業對鄉村的改造應該從鄉村邊緣開始,局部更新,整體優化,讓村子的核心仍然是村民的住宅和村民的產業。企業可以從外圍開始逐步進行融合。“好的路徑是柔性的,不要試圖一下子就完成鄉村改造和鄉村振興,而是要跟鄉村互相融合。”付磊說。
張曉軍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表達鄉村文化。鄉村最大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不管是哪里的鄉村,不管是發展到什么階段的鄉村,發展鄉村旅游,就要對鄉村的文化予以足夠的尊重,要敬畏、研究和表達鄉村文化,并且在此基礎上創造全新的鄉村文化。
張曉軍說,從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從事鄉村旅游的或者是最了解當地鄉村文化的本地人,或者是沉浸式地回到鄉村,研究鄉村文化,再把鄉村文化創意地表達出來的城里人,或者是能夠將鄉村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巧妙嫁接的人。“只要能夠實現對鄉村獨特文化的尊重、保護、挖掘和創新,鄉村旅游的發展就一定是可持續的。”張曉軍說。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8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