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軟件設計、參數調試、機和電如何配合……過去在‘弦歌’的一年里,這些原本離我很陌生的制造業知識縈繞在腦海,實現從0到1的進步。”25歲的劉志杰是安徽勝利精密公司一名QE(質量)工程師,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的他曾在教育行業短暫打拼,跳槽來到自動化行業后,發現并不能勝任企業專精的工作。
他提到的“弦歌”是聯想合肥產業基地聯合供應鏈企業探索設立的人才培養基地——“弦歌工坊”,旨在通過定制化培養提升青年員工的技能和創新能力,實現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人才培養。學員均來自于聯想合肥產業基地供應鏈生態圈企業的組長或非技術人員,分模具設計和制造業兩大方向,將原先需要花費3-5年時間才能完成的技能進階縮至一年周期,學員學成后反哺制造企業解決痛點問題。
3月16日,聯想集團弦歌工坊2022級學員畢業典禮上,和劉志杰一樣,36名來自的年輕人即將奔赴新的工作崗位。他們“脫產”一年,經過40多門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培訓,經歷了畢業設計、就業宣講、畢業答辯和就業雙選會等環節。
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新數據,在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有41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如模具工、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等。
“行業高技能人才緊缺、技術團隊人員不穩定,會限制產業實現協同發展。還有一部分年輕人剛從高校或職校畢業進入企業,不知道如何運營技能;一些中小企業的人才培養能力跟不上行業進步。”弦歌工坊負責人韓兆宇說,針對上述痛點,弦歌工坊師資隊伍中近一半是產業工程師,他們免費為學員授課,對所有學員采取“嚴進嚴出”的政策,確保他們學成后能有站在產業最前沿的底氣和技能。
“晚上8點下課后,還有很多學員自學到半夜,平時在企業缺什么技能,我們就補什么。”讓劉志杰欣慰的是,他的畢業課題是做一項制造業治具,從圖紙設計到加工全部由他獨立完成,目前治具已投入使用。
85后汪全斌是上一年度的學員,他之前在工作中經常遇到模具改善的需求,模具專業知識較匱乏,加上公司模具人才緊缺,并沒有太多學習機會。通過選拔來到弦歌工坊后,他研究了“原材料設備對模具機能影響”等課題,他目前從普通崗機械工程師晉升為車間管理者,能處理模具結構等難點和突發問題。
據介紹,弦歌第一年度學員學成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有19人原本沒有模具設計和開發的能力,現能獨立參與模具設計和開發;有12人從產線工人直接提升為模具工程師;有2人提升到經理崗位。據統計,兩年來,聯想合肥基地供應商的模具設計崗位總人數增加了51%,平均年齡從33.4歲降低至28.8歲。
“我們還會完善培養模式。同時,我們在課程中反復強調,制造業需要年輕人,態度很重要,要沉下心來,做好吃苦的準備。”讓韓兆宇感觸最深的是,工坊定期請行業大咖前來分享自己在制造業的打拼歷程,激發年輕人對制造業的熱愛,這些分享課程很受學員歡迎。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7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
頭條 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