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7日電 (記者 孟湘君)在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兵烏克蘭將滿一年之際,烏局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這邊廂,烏總統澤連斯基到訪歐洲,向各國求戰機;那邊廂,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大爆料,稱俄歐輸氣“北溪”管道爆炸是由美國幕后主導,俄方趁勢呼吁聯合國展開調查。
(相關資料圖)
日前,俄國防部又傳來消息,俄軍已突破烏東盧甘斯克地區兩道防線,逼退烏軍。
顯然,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在輿論場上的爭奪,博弈都已白熱化。春季“大戰”一觸即發,和平仍然杳無音信。
面對俄軍攻勢 澤連斯基頻提“速度”
路透社15日報道,俄羅斯國防部宣布,俄軍已突破烏東盧甘斯克地區前線的兩道防線,將烏軍逼退到防線外沿三公里開外。
雖然烏方已反駁撤軍的說法,并稱擊退俄軍在20多個定居點的攻擊,但也承認前線“戰況困難”。烏官員稱,俄軍正調動軍隊和重型設備,從不同方向一波波地發起攻擊。
俄軍加緊發動攻勢擴大戰果,烏克蘭難以招架。剛去歐洲求過援的澤連斯基,再次催促美國及北約。
烏克蘭及西方“必須加快速度”,“快速做出決定,快速執行決定,快速提供軍援,快速提供培訓”,而“速度關系到生命” 。14日至15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北約防長會議期間,澤連斯基發出一連串提醒。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會上強調,北約成員國需向烏提供更多彈藥,并落實提供坦克和其他重型武器的承諾。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則表示,為確保烏軍春季反攻成功,基輔的盟友正努力為其提供裝甲、火力和后勤保障。
近日,美國陸軍宣布采購總值5.2億美元的155毫米炮彈彈藥,3月起交付烏克蘭使用;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美軍方或有意將繳獲的伊朗武器、彈藥運往烏克蘭。
新加坡《聯合早報》則指出,從對烏提供導彈到主戰坦克,甚至可能是戰機,北約對烏供武的紅線已經越走越遠,且速度加快。
但是,為與俄羅斯對抗,除了美國自身作為北約的主力軍,也需要歐洲國家的堅定意愿做推手。否則,美國不會甘愿冒此巨大風險。
三重壓力加身 美國對烏承諾將褪色?
實際上,拜登政府鼓動北約成員國勒緊褲腰帶,持續為烏克蘭“掏裝備”的做法,已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
首先,民眾的耐心和支持正在消退。
據媒體報道,近期,美聯社與芝加哥大學全國民意研究中心下屬機構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目前,不到50%的受訪美國人繼續支持對烏供武,與2022年5月相比,減少了12個百分點。28%的受訪者則反對這樣做。
而提及美政府對烏克蘭局勢的應對,只有19%的調查對象對拜登有充分的信心;43%的人基本沒信心。
其次,美國國會共和黨人的反對越來越強。
2022年,美國會批準了總額高達1130億美元的對烏援助,包括經濟、人道主義和軍事方面。
隨著共和黨人在中期選舉中奪回眾院控制權,拜登對烏克蘭“只要有需要就會幫助”的承諾,似乎即將褪色。
對這場一時間難以看到明確結局的“燒錢大戰”,美國會共和黨人不感興趣。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想方設法給拜登政府使絆子,列舉一堆名目調查拜登。
此外,隨著炸毀“北溪”管道的嫌疑逐步落到美國身上,拜登政府陷入被動。
雖然否認是自己干的,但美國目前并未像俄方所強烈要求的那樣,拿出“自證清白”的切實證據。俄方也趁勢追擊,要求聯合國“一查到底”,揪出幕后黑手。
“拜登不怕德國人挨凍”“他們一個字也沒提和平”
按照爆料記者赫什的批評,在炸毀“北溪”管道事件上,“白宮展示了其愚蠢程度”,因為“整個國際管道行業都知道是誰做了什么”。他認為,美國的這種行為,堪比“經濟與環境恐怖主義”,必須承擔相應后果。
那么,美國為啥非要和“北溪”過不去?
關鍵離不開兩個字——能源。
赫什日前受訪時表示,在“北溪-1”號管道投入使用之后,美國就一直在談論俄天然氣和廉價能源對歐洲構成威脅問題。美國一直想孤立俄羅斯,認為歐洲傾向與俄貿易“很危險”。
雖然俄軍進入烏克蘭后,美國終于說服歐洲對俄發動了空前強烈的制裁,德國也“自覺”叫停了“北溪-2”運行,但拜登政府仍然擔心,面對嚴峻的冬天,德國會忍不住開閘。
赫什指出,拜登不想聽到德國人說:“我們退出,因為這將是一場沒有燃料的大屠殺,我們的經濟將崩潰,我們退出,我們開閘輸氣。”
目前看,美國的目的達到了。德國等歐洲國家不得不割舍對俄能源依賴,轉向美國。
“事實是,拜登決心這個冬天寧愿讓德國人挨凍”,“也不愿德國停止支持烏克蘭”,赫什分析稱。
除了赫什,公開批評美國的,還有愛爾蘭籍歐洲議會議員米克·華萊士。
他15日在歐洲議會全會上發言,譴責美西方“不計后果、越陷越深”,將“這場戰爭拖得無休無止”。
華萊士還強調,澤連斯基反復要求更多武器援助,與歐洲國家的領導人們會面時,卻“一個字兒也沒提和平。”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