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運。交通運輸部預計,2023年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為20.95億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長99.5%,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0.3%。萬里鐵道線上,數十萬鐵路青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保障著復興號等列車安全運行。其中有很多人的崗位都是旅客看不到的,他們用“看不見”的堅守換來了“看得見”的成效,為你的回家之路默默奉獻著、奮斗著。
0攝氏度到30攝氏度的冰火考驗
【資料圖】
1月12日22時30分,隨著最后一趟列車開進云南保山站,大瑞鐵路大(理)保(山)段結束一天繁忙的運輸,沉寂在夜色中。此時,秀嶺隧道平導口,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廣通工電段漾濞綜合維修工區8名小伙子已等候了近1小時。
22時35分,天窗(為施工和維修作業預留的時間)命令下達,8人進入鐵路封閉區域內,開始今天的工作。
工長徐學賢說,今天他們要面臨的是一場0攝氏度到30攝氏度的冰火考驗。“今年是大瑞鐵路大保段開通后第一個春運,這里最特殊的就是沿線一座座‘火爐洞’和與之相接的‘寒冰橋’,無過渡溫差環境下作業,無論身體和作業難度都對我們是考驗。”
順濞河水源為積雪融化而成,加之漾濞河大橋處于風口,冬天山間的氣流匯聚成風沖向大橋,導致橋面溫度很低,最冷的時候只有零攝氏度。大橋的欄桿、步行板、橋下的墩臺、吊籃等,每一處,小伙兒們都會進行細致檢查。
隨后,一行人向隧道進軍。剛到隧道口,撲面而來的熱氣讓大家在寒夜中感受到了溫暖,隨著不斷深入隧道腹地,寒意早已褪去,悶熱潮濕的感覺席卷而來,小伙兒將厚重的防寒服脫去,裝在背包里。
保山素有世界地熱溫泉博物館之稱,在鐵路修建過程中,一座座高溫隧道攔住了建設者前進的步伐,其中最為代表性的就是內部氣溫高達40攝氏度的秀嶺隧道。在建設過程中,施工人員都是用巨型冰塊進行降溫處理,赤膊上陣作業。
班長覃健紅說,鐵路開通后進行了排風降溫處理,但隧道中心溫度仍然接近30攝氏度,并且洞中水汽含量較高,宛如“桑拿房”。“我們只能待兩個小時,不然就會中暑,最高紀錄是4人喝了4箱水。”覃健紅說。
兩個小時內,8人要完成6公里的隧道襯砌、軌旁設備、消防設備檢查以及排水溝清淤、橋梁梁體結構檢修工作。小伙兒們按照分工快速行動,深邃而幽靜的隧道,只見手電筒交錯閃爍,汗水浸濕單衣。隨著檢查進度的推進,悶熱感逐漸消退,大家都知道,到順濞河大橋的另一側了。橋面上,寒風再次拍打眾人,原本紅漲的臉變得僵硬起來,濕潤的發絲也抹上了一層白霜。凌晨2時35分,天窗結束,眾人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出作業門,用凍得通紅的雙手,扣上作業最后一把“安全鎖”。
大瑞鐵路大保段2022年7月22日開通以來,大大方便了沿線人民的出行。而正是有了一群這樣的年輕人在0攝氏度和30攝氏度的冰火考驗中堅守,保障著春運的安全、旅途的平安。
“銀龍”青年護航春運
1月16日,凌晨4點30分,萬籟寂靜。突然,175米長的燈帶驟然亮起,銀色光束如銀龍般劃破夜空。
“登頂!”40名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鐵路接觸網工全副武裝,登上“銀色巨龍”JJC型檢修列車車頂,開始檢查機車供電的接觸網(沿鐵路線上空架設的、向電力機車供電的輸電線路)。
“大家都說我們是‘銀龍’青年,是不是很形象?”工長何亞舟挑挑眉,滿臉意氣風發。“工長,二組這邊的接觸網有隱患,申請支援。”何亞舟拔腿便往前跑,在冷風中呼出陣陣白霧。
25歲的接觸網工許宏宇手一拉,腳一蹬,利落翻身爬上接觸網檢查。誰能想到,這個身手敏捷的小伙剛參加工作時,卻曾是出了名的恐高。離地6米的接觸網能“要了他的命”。為了不拖團隊后腿,他天天泡在練功場上苦練,有一天甚至一口氣在接觸網上“掛”了8個小時,凍得全身僵硬,但從此克服了自己的恐高。
“應該是晝夜溫差大導致接觸網線索發生偏移。”如今“上網”經驗豐富的許宏宇已經能迅速對設備隱患下判斷。“偏移嚴重的話會引起弓網故障,逼停列車。”何亞舟眉頭緊鎖,連忙遞上葫蘆扳手,“復位!”
葫蘆扳手需要眾人一起使勁。“一二三,用力!”寒冬臘月里,大伙兒憋出了一腦門子汗,臉漲得通紅,終于將線索成功復位。
“搞定,出發!”“銀龍”青年默契地碰拳,趕赴下一個作業地點。檢修列車迎著夜風,繼續呼嘯奔騰于山野間。“一年365天,我們有200多天都在外頭,就住在車上。”何亞舟在車頂遠眺,附近山里的一些人家,已經掛上年味兒十足的紅燈籠。
“兒子在視頻電話里天天問,爸爸你今天又騎‘龍’去哪里呀?什么時候回來過年?”對于包括何亞舟在內的“銀龍”青年而言,家是那么近,卻又那么遠——近在心里,遠在天涯。
“我對兒子說,爸爸要先去保護好多人平平安安回家過年,然后才能回家。”何亞舟說,也不知道6歲的兒子是不是能聽懂。
早上7點30分,“銀龍”青年結束作業,卸下“鎧甲”回到車廂內休息。
“你看我的作業服臟成啥樣了,今天的隱患排查里程數我應該是第一吧。”“我不服,兄弟,明天咱們再比比。”“我提議,誰干得最好,廚房師傅就給誰加個蛋。”……“銀龍”青年們你一言我一語拌著嘴,鬧作一團。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但在他們臉上,更多的是燦爛笑容。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車廂內,有人彈起吉他哼起歌。歌聲伴著“銀龍”,穿山越嶺,飄往家的方向。
虎峰嶺上青春綻放
凌晨時分,位于黑龍江虎蜂林場的虎峰嶺上刮著刺骨的“白毛風”。山腰處,幾個鐵路工人趟著沒膝的積雪艱難地向頂峰前行著,雖然她們都穿著厚厚的棉衣,戴著棉帽,但還是凍得直打哆嗦,棉帽檐上掛滿了厚厚的冰霜。
走在最前面的女孩叫趙佳慧,今年25歲,緊跟在后面的兩人是朱悅和王陽 ,都只有23歲。3人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牡丹江電務段高鐵通信車間作業三工隊的通信工,這個工隊負責哈(爾濱)牡(丹江)高鐵線上3個機房、16個通信基站、9個光纖直放站等檢修維護工作,其中最難去的一個基站就建在虎峰嶺上。從下車處走到基站約兩公里,3人需要肩扛幾十斤重的工具袋和懷揣防火泥徒步抵達。
虎峰嶺位于黑龍江省亞布力林業局最東部的虎峰林場境內,海拔不高,277.23 米,但地勢險峻。“3個小女生半夜進山,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這個師傅。”車間副主任汪洋說,作為3個女孩的師父,“每次檢修,為了確保她們的安全,我這個師傅也會跟著她們進山。”
“大學畢業剛分到工隊第一次檢修任務,就是來的虎峰嶺基站,本以為這里雪景宜人,我們還特意打扮了一番。”趙佳慧說,面對密不透風的植物和嚇人的野獸,最讓她打怵的還是極寒天氣。“冬天這里的溫度常常在零下30多攝氏度,每次進山檢修,我們只能把美放在一邊,能穿多少就穿多少,還要備上熱帖寶。”
23歲的朱悅長得秀氣,被工友們親切地稱呼為“林妹妹”。“每次進山檢修,我最害怕被橫七豎八的樹枝刮傷臉,就用棉布縫制了3個面罩遮擋,一人一個。”朱悅吐著舌頭,做著鬼臉說。
“我帶的這種防火泥主要用于電線、電纜的孔洞封堵,是基站的必備品。”性格相對靦腆的朱悅說,因為防火泥不耐低溫,“一旦凍硬就無法使用,每次進山前我們都要把它揣在懷里。”
幾場大雪下過,通往基站的羊腸小道早已沒了蹤影。憑著記憶,檢修小組深一腳、淺一腳地向虎峰嶺頂峰前進,刺骨的寒風打在她們嬌嫩的臉上,呼出的哈氣瞬間變成白霜。
安靜下來得林海雪原里,只聽到她們急促的呼吸和腳踩積雪發出的“咯吱、咯吱”聲。不到兩公里的距離,她們走了近一個小時。做了清掃和除塵工作后,她們開始對設備逐一測試,設備打印標簽、測試尾纖損耗分工有序。測試尾纖時,趙佳慧需要在昏暗的燈光下,蹲在地上一條一條核對測試,一個多小時下來,眼睛酸澀,腰酸背痛。
凌晨4點,虎峰嶺的工作完成,開始整理工具下山。“還有一個難題是途中沒有衛生間,所以我們從晚飯開始就要盡量少喝水。”趙佳慧說,嘴唇已經有些干裂。
趙佳慧的老家在遼寧葫蘆島,疫情的原因,她已經連續兩個春節沒有和家人團聚,這個春節她又申請了值班巡視。幾天前,趙佳慧的父母郵來了她愛吃的年貨,讓她很開心。“雖然不能回家,但看著高鐵通訊設備在我們的維護下運行正常,返家的旅客可以平安出行,這就是我過年最幸福的事!”青春的笑容洋溢在趙佳慧臉上,堅韌而美麗。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8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
頭條 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