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9日,是第31個全國消防日。一群向火而行的消防員在無數個日夜里用“火焰藍”的信仰守護著“萬家燈火”的平安。
——————————
(資料圖片)
23歲的蔡茂強倒在了噼里啪啦作響的福音山。
這是蔡茂強火災救援生涯中距離最長的遠征,他與另外860名消防救援人員星夜兼程,從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趕往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福音山。橫穿4省,全程約1400公里,為了撲救10月17日16時許新田縣發生的森林火災。
抵達福音山時,蔡茂強跑在最前面,抱著火槍頭站在離火最近的位置,撲打火頭。發生燃爆后,他站在最后,也是抱著水槍頭站在離火最近的位置,拼死抵抗火勢,給當地居民和撲火隊員帶去了“福音”后,他倒在了這片土地上,永遠守著福音山。
火勢像爆炸的沖擊波
10月21日凌晨2時,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支隊汶川縣大隊汶川中隊的消防員蔡茂強和隊友們開始投入了新一輪滅火戰斗,經過5小時撲打,當日7時,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三塘源村下方的火線被撲滅,保住了當地的兩所民居和一片羅漢果地。
之后,蔡茂強和隊友們又向已經追擊火頭到山脊北側山崖的救援隊運送了3套水泵、20框水帶。
當日9時許,一些救援人員正在山頂撲打明火,汶川中隊四班消防員王博和蔡茂強正在福音山半山腰稍靠上的位置,往山脊上送管帶,協助隊友們繼續撲打火線。王博記得,那處山勢非常陡峭,坡度達到六七十度,一個人即使不帶任何東西,也很難爬上去,“完全沒有路。”
當他們攀爬到距離前方滅火隊僅兩三百米時,火場突起大風,已經撲滅的火又燃起來了,燃燒位置就在王博和蔡茂強下方約20米處,火苗一直往上躥,點燃了更多樹枝,形成了樹冠火,順著山勢就向上沖,向山脊迅猛延伸。
當時,蔡茂強往山上送管帶時,汶川縣大隊隊長劉波在后面檢查管帶是否漏水,蔡茂強從劉波身旁過去還不到10分鐘,劉波就聽到對講機里在喊:“火起來了,火已經起來了,趕緊撤離。”
兩三秒鐘,火就蔓延到了王博身旁不遠處。聽到命令后,王博帶著當地一名專業撲火隊員和另一名戰友向火場左邊跑去,他們想著,先離開那個地方,沒注意到身后的情況,那個情況下,也只顧得上往前跑。
起初,劉波只看到一個煙點在冒煙,也就10來秒,便燃起了明火。再過了約3秒,一片樹林就燒起來了,一會兒,整座山一下子就燒起來了,“燃燒的速度就像爆炸的沖擊波一樣,很快”。
往下跑時,火場像是在跟王博他們比賽,不到1分鐘,一片林地差不多都燒完了。撤到安全地帶后,王博回頭看,樹冠火已經連成了一片,火一直在飛。
把生的希望給了別人
事發時,蔡茂強距離爆燃的火勢最近,他也在往下跑,但沒去避險。他趕緊連接了應急管帶,抄起水槍去壓制火勢,阻止火勢蔓延,給隊友爭取撤退的時間。有人聽到,蔡茂強嘴里還喊著:“快跑”。
火燃起來只是一瞬間的事。霎時,風向再次變化,形成瞬時燃爆,那一刻火場的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深灰色的煙柱高過山頂。蔡茂強被火海“吞”了。
王博說,如果沒有蔡茂強的緊急處置,“可能我們都跑不出來,會有更多人受傷。”或許“我們這條線上的所有人都出不來,加上其他中隊,大概有30多人”。
當時,現場指揮員率領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支隊馬爾康大隊、汶川大隊指戰員,使用水泵壓制火勢,以掩護參加撲火的當地專業撲火隊等地方撲火隊先行撤離。
當地專業撲火隊員仇億軍回憶當時的場景說:“要不是他們掩護我們撤離,可能我們20多個人都會把命丟在那里。”
爆燃前幾分鐘,四川森林消防總隊阿壩支隊汶川大隊隊員、“汶川哥哥”張自立還給蔡茂強送過一瓶礦泉水,他說,要是蔡茂強不墊后,早撤離幾秒鐘,他可能不會犧牲,但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
“確認是他”
等劉波看到火時,火已經完全燒起來了,一些戰友已經從旁邊往下撤離了。一名戰友從劉波身邊經過時,帶著哭腔跟他說,“還有些人在后面。”
“當時我一下子就慌了。”劉波記得,火勢很大,但火飄了一會兒之后,就再沒飄到救援人員這邊來,而是燒到對面山坡上去了。劉波看到,一兩分鐘,對面兩個山坡燒完了。
汶川縣大隊汶川中隊中隊長茍琪在靠下面一些的位置,他看到火時,火已經都快燒完了,有幾個人從他身邊跑過去時說:“還有人沒有跑出來。”
茍琪叫住了一些往下跑的人,一起回去找人。跑下去的人開始清點人數,發現還有人沒找到。下去的人又跑去搜救。
汶川中隊的森林消防員最先發現了蔡茂強,但沒人認出來那是他。突發爆燃時,火場溫度有上千攝氏度,他被高溫灼傷,臉上像帶了黑色“盔甲”,身體也動彈不得。
后來,茍琪上去的時候,他完全沒有聲音了,當時根本看不出是誰,但從衣服上可以辨認出是森林消防員,察看他撲火服上的牌子,“后來才確認是他”。
救援人員脫下自己的衣服,從旁邊砍一些樹枝,制成擔架,趕緊把他運下去,送到了醫院。
“淋過雨”,要為他人“撐好傘”
蔡茂強被送進醫院后,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3歲。
蔡茂強曾經的教導員、攀枝花市森林消防支隊指揮中心主任孟存業是10月26日從山上撲完火下來,才得知自己曾經帶的“兵”倒在了他們剛把火撲滅的福音山上。
孟存業記得,蔡茂強是個非常有朝氣、愛打籃球、很能吃苦的小伙子。訓練時,孟存業對他們要求很嚴格,要求他們跑得更快、更遠,因為對森林消防員來說,有時奔跑的速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生存的機會。蔡茂強常常是那個跑得很快、被獎勵的人。
1999年,蔡茂強出生在汶川縣威州鎮一個貧困羌族村寨,貧窮與苦難從未遠離過他和家人。8歲時,一場大火燒毀了蔡茂強的父母剛建好的農家樂,經過一年重建,又遇上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房子垮塌了,是武警戰士把他們一家從廢墟中救了出來。從那一刻起,蔡茂強心里就埋下了報國護民的種子。
2019年,他加入森林消防員隊伍時才20歲。蔡茂強第一次休假回家歸隊后,與孟存業一起在籃球場上話家常。蔡茂強說,感覺森林消防員這個身份“很亮”,穿著身上這件火焰藍回家,很有自豪感。
操課之余,隊友們經常看到他拿著各種裝備的說明書,對著裝備機具反復操作練習,他曾在汶川中隊水泵操作考核時拿到了同批消防員中的第一。隊友問他為什么這么拼?他說,“5·12”地震時他是被救的那個,現在,作為一名消防救援人員,他想救更多人,就必須練就過硬的本領。
“未來不論哪一場救援,我都會全力以赴,這是我的職責,也是我的理想。”蔡茂強曾堅定地說,“國人不負川,川人必不負國!”
今年以來,蔡茂強一直在連續作戰。他先后跨區參與了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大橋鎮、廣安市前鋒區、廣安市鄰水縣,重慶市大足區等7場森林火災的撲救任務。入隊不到3年,蔡茂強已經參加了14次森林草原滅火作戰、6次綜合救援任務,跑遍了汶川縣所有鄉鎮村寨,行程近2萬公里。
在生活中,蔡茂強是汶川中隊的“開心果”,因為他很熱心,不少人把他稱為“強哥”。每次組織打籃球、開晚會,他都積極參加,有時還專門拉上那些內向靦腆的新消防員。
張自立有很多與強哥的回憶。比如,“雙杠二練習”這個科目,強哥手把手教過他;第一次出任務,背著水囊爬不動,強哥就接過了水囊,送到指定地域才沒有延誤火災撲救;這次增援途中,強哥在服務區把自己的雞腿分享給了他及另一位戰友……
張自立說,始終不愿意相信強哥已經離去。
福音山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在蔡茂強參與過的15場森林火災撲救戰斗中,這一場戰斗最復雜。
一位當地居民說,最初,他以為這場火災很快就會被撲滅,沒想到,風很大,火勢一直在持續。眼看著火燒沒了一座山、又一座山。也有居民說,幾十年來,當地沒有如此密集地發生過森林火災。
對久經火場的孟存業來說,這場火災的撲救難度依然很大。10月19日12時,他和隊友們從攀枝花出發,20日抵達新田縣后便開始撲打火場的東南線,后又撲打火場的北線,10天時間轉場好幾次。
孟存業表示,此次新田縣的山火有幾個明顯特征:一是下半年以來,永州市連續高溫干旱,加上大風,當地林區的腐殖層比較厚,容易起火。從福音山的植被來看,山腳下是荒草,往上10米左右是竹林,半山腰往上基本上都是雜灌和松樹。二是林火燃燒的方向變化多端,火場比較凌亂,很難找到完整的連續的火線,比如一條直線或者一個規則的“W”“U”形等,到處都在著火,不易找到火場燃燒的主要方向。三是從地形條件來看,新田縣山大溝深,比較陡峭,增加了火災撲救的難度。四是山上特殊情況多,救援人員既要打火,又要防毒蛇,尤其是五步蛇。打火期間,孟存業遇到了七八條五步蛇。
10月21日-25日,福音山的火勢較急。孟存業也曾遇到煙點復燃的情況,形成樹冠火的情況。樹冠火又稱“沖火”,是最危險的林火類型之一,是指林冠層著火,能將樹干燒傷或燒死,燃燒速度隨風速和地形而異,通常每小時可達5-25公里。樹冠火的火頭常帶有燃燒著的火花亂飛。孟存業說,樹冠火燃得快的時候10多秒,慢點一兩分鐘就可以燃到七八十米。
更值得關注的是竹林火,竹林火燃燒速度快、強度高、撲救難度大,尤其是容易發生燃爆,即竹子燒起來發出噼里啪啦的爆炸聲,這些天,孟存業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竹林火非常容易復燃,也非常容易飛火,風越大,火就越飄忽不定。比如,撲打了北線的火,火有可能會跳到南線,可能會形成新的火場。孟存業說:“我們一直在追著火打。”
10月25日,超4000名救援人員奮戰了多日,火場實現了無明火、無煙、無氣。隨后,救援人員又在山上守了一天,確保沒有復燃,他們才下山。
下山后,孟存業跟著車一起去殯儀館送蔡茂強。當時,很多人來送蔡茂強與另一名犧牲的地方專業撲火隊員肖建強。孟存業想多送這個小伙子一程,便把蔡茂強一直送到了永州市的高速路口。
作為汶川大隊曾經的教導員,孟存業曾經在這里待了5年,這次滅火戰斗中不少消防員都是他帶的“兵”。之后,他又去了汶川大隊,看望曾經一起戰斗的兄弟們。
10月27日一早,準備悄悄撤離的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剛剛駛出宿營地,就看到了道路兩旁望不到頭的送行隊伍。張自立想起了來時強哥高唱的那句:“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此時的新田縣,噼里啪啦的爆裂聲從新田縣居民的耳邊完全消失了,福音山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通訊員 曾鵬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8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7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
頭條 2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