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近,一位同事邀我參加一次班會活動,對象是大二學生,由頭是有的學生感覺迷茫與無奈,希望我和他們聊聊天、交交心。
我首先回顧了自己的大學時光。那是1997年,我剛離開家鄉進入省會城市念大學。當時,我和同學們都想好好享受大學的美好時光,彌補高中3年的艱辛。課余時間,大家經常一起逛街、打籃球,還頻繁光顧校外的投影廳。到了大三、大四,相對緊張一點,為了備考研究生,早上會去樹林或湖邊背誦英語單詞,但周末及平日的晚上,大家還是一如既往地談笑風生。畢業后,我們班42人中,12人順利考上研究生,30人找到了心儀或相對稱心的工作。
對于我的開場白,臺下學生各抒己見。“老師,早就時過境遷了”“老師,你聽過‘高四’這個詞嗎”……一打聽,我才知“高四”用以表達他們延續了高三時忙碌的學習狀態與緊張的心理狀態。
“除了上課,你們都在忙哪些事情?”我拋出了這個話題。大家爭先恐后地回應:“我們需參加各種比賽”“早上8點前,要到教室早讀,一周有三個晚上要到指定教室上兩小時晚自習”……我進一步了解到,對于早修與晚修課,因為有人負責記考勤,所以不得不去,卻不妨礙學生在教室里玩手機、睡大覺;對于一些講座,有人負責點名:開始時點名,中途點名,結束時也點名。一些學生感嘆:“每天都很忙,但不知道忙的事情有多大意義。”
上述內容很多與績點(平均學分績點)掛鉤,績點是總指揮棒,與學生各項利益直接相關。績點目標導向下,很多學生都存在一種前置性思維:“這個事與績點掛鉤,我必須得參與”“做這個事,會不會提高我的績點”“雖然這件事很有意義,我也比較感興趣,但對于提高績點作用不大,還是不要花時間了”。對于選修課,不少學生“搶課”的出發點是“需要拿到這一個模塊的學分”,而不是“對這門課程很感興趣”,結果是搶到課的學生在課上玩手機或忙其他事,一些真正感興趣的學生卻選不上課,造成資源浪費與錯配。
作為衡量學習能力的量化表達,績點當然有一定科學性,但現行績點計算制度之外,還有其他可以被量化但未被納入的內容,以及那些很難量化卻很有價值的內容。比如,熱衷于家鄉建設與社區服務,平日里關心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這些行為同樣是評價學生成長的重要方面,哪怕它們與績點毫不掛鉤。而當績點成為唯一追求,績點衡量學業水平的功能就會被異化。
如果僅憑量化方式衡量學生學業,學生為了理想的績點不遺余力,學習就可能淪為一種精巧的“計算”——能看到眼前收益的、容易提高績點的項目就投入更多精力,而看不到收益或“事倍功半”的就不花心思或直接放棄。在此過程中,大學生活的意義感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消解。于學校而言,要優化“績點至上”的考評體系,實施多元化與多樣性的考評方式,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于學生而言,績點遠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意義。
姚華松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8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