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沃倫斯基日前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目前正在自我隔離中。
(資料圖片)
沃倫斯基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之所以引起關注,原因之一是她上個月剛接種了新冠疫苗的加強針。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隨著一大批奧密克戎變種的出現和在多國擴散,一些毒株突破了現有疫苗的免疫屏障,加上疫苗為人體提供的免疫能力逐漸下降,北半球將出現新一波新冠疫情高峰,并與秋冬季常見的流感、支氣管炎等疾病一起,構成“混合大流行”。
新一波冬季疫情高峰即將來襲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流行病學家賈斯汀·萊斯勒認為,本輪秋冬兩季的感染規模將與奧密克戎變異株BA.5造成的感染規模相似,但與之不同的是,本輪疫情的入院人數更難以預測。盡管疫苗和先前感染在人群中積累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感染者數量激增仍然可能導致入院人數和死亡人數的上升。此外,冬季流感今年也可能卷土重來,引發北半球的“雙重流感”,給各國醫療系統帶來更嚴峻的挑戰。
導致這一趨勢的因素有很多。《自然》雜志指出,許多國家的社會活動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呼吸道病毒在寒冷季節繁殖也更為活躍,人們在室內的長時間聚集進一步促進了病毒擴散。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一大波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正在襲來。
自今年年初以來,奧密克戎已經進化出了大量“子子孫孫”。雖然導致前幾輪疫情的奧密克戎亞變種——BA.2、BA.4和BA.5有消退趨勢,但它們的后代又在人群中開始傳播。研究者們正在密切追蹤這些變異株的全球發展情況。
在美國,奧密克戎的子變種BA.5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大約68%的新增感染病例由該毒株所致。但新的變種BQ.1、BQ.1.1和BF.7來勢洶洶,或將很快取代BA.5。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表示,最近幾周,這些新毒株引起的感染病例每6到7天就翻一番——與BA.5相比,新毒株的傳播速度增長相當之快。變異株預計將在11月中旬取代BA.5,成為優勢毒株。
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ECDC)預測,BQ.1及其分支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導致歐洲感染人數的激增。目前,傳染率最高的歐洲國家包括法國、比利時、愛爾蘭、荷蘭和意大利等。ECDC主任安德烈婭·阿蒙敦促各國對BQ.1的出現和傳播保持警惕,并繼續監測新冠疫情數據,包括入院人數、重癥患者情況、死亡人數等指標。
在法國,自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以來,由BA.5毒株驅動的感染曲線再次陡增,造成該國第八輪大流行,每10萬人中就有576人感染。盡管法國第八輪疫情現已有所緩解,但新毒株BQ.1.1又開始快速傳播。世衛組織警告稱,BQ.1.1變種可能導致法國新一輪大規模感染,包括已經接種疫苗或感染過病毒的人群。
此外,新的變異毒株也在多國迅速增長。一連數周,英國感染人口調查報告記錄的感染數據和入院人數都持續上升。在印度,BA.2.75幾個月前引發了一波感染潮,如今它的變體超越了其他毒株,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其中最為常見的是BA.2.75.2。在新加坡和部分亞洲地區,重組變異株XBB正在迅速擴散,引發了一波新疫情。此外,丹麥和澳大利亞等國也出現了BA.2.3.20的蹤影。
新冠病毒進入高度適應人類的新階段
“這些變異株中的一種或幾種將導致新的感染潮。”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進化生物學家湯姆·溫瑟利爾斯對《自然》表示,由于這些毒株的行為表現都很相似,所以哪種毒株會成為主導毒株并不那么重要。
一些衛生專家認為,新冠病毒的演變已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人們將會看到幾種變體的同時傳播。“一種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幾種變異毒株將同時進入這個冬天,共同推動新一輪病毒傳播。”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內森·格魯博指出,在趨同進化中,幾種不同的變種都可以獲得相似的傳播能力,大流行不再由單一變種主導。“如今,新冠病毒已經適應了人類,大多數正在傳播的變異株都具有高度適應性。”
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變異毒株中,最值得關注的是BQ1、BQ1.1和XBB。美國彭博社指出,這幾種毒株具有逃避現有治療手段的能力,包括最近才研發出來的兩種單克隆抗體藥物——阿斯利康公司預防感染的藥物“恩適得”,以及禮來公司治療感染的抗體藥物“Bebtelovimab”。對于免疫系統受損或者對其他藥物治療有不良反應的人群而言,這兩種藥物比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
《自然》雜志指出,二價疫苗加強針能對新出現的變種病毒提供一些免疫屏障,但這種情況也可能不會持續太久。部分二價疫苗是基于現有奧密克戎的亞變種開發,例如,英國批準的疫苗是基于BA.1,美國批準的疫苗是基于BA.5,并不能很好地識別其他變種。因此,可能需要接種第二劑加強針來促進產生高水平的特異性中和抗體。
有什么方法可以應對新毒株
為提高群體免疫水平,美國疾控中心10月12日發布新指南,推薦5歲以上兒童接種輝瑞疫苗加強針,6歲以上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加強針,希望以此預防新冠變異毒株傳染。不過,美國家長們給孩子接種加強針的意愿并不強烈。據美國兒科學會統計,自從第一批用于5-11歲兒童的新冠疫苗獲得批準后,在將近一年時間里,大部分的美國家長都采取觀望態度。截至10月5日,美國900萬名5-11歲兒童中,完成基礎接種的人數還不到三分之一。在12-17歲年齡段的美國青少年中,也只有58%的人完成了基礎接種。
事實上,美國成年人接種加強針的比例也不高。據CNN報道,自從今年9月初美國政府提供二價疫苗加強針以來,只有1935萬人進行了接種,還不到符合接種條件人數的一半。CNN報道稱,二價疫苗加強針的接種率不足,加上新變體的免疫逃避性和人群免疫力的減弱,幾乎可以肯定,未來幾周內感染病例和住院人數都將大大增加。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負責監測變異毒株的科學家馬克·澤勒認為,下一波疫情的規模可能比BA.5導致的疫情規模大得多。
除接種加強針外,還有一個應對新毒株的辦法就是與病毒賽跑,針對新毒株開發新的疫苗和藥物。不過,對制藥公司而言,這很可能是一筆只賠不賺的買賣。美國白宮新冠肺炎疫情應對協調員阿希什·杰哈告訴CNN,研發生產新藥需要前期投資數百萬美元,而且由于病毒進化太快,新疫苗和藥物的有效期可能只有幾個月。“這(對制藥企業而言)是一種糟糕的商業模式。”杰哈說。
美國聯邦政府過去一直推動單克隆抗體的開發,并承諾在新療法推出后為之“埋單”,但杰哈表示,現在聯邦政府不會再這樣做,因為財政入不敷出,國會拒絕為應對新冠疫情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因此,美國政府開始考慮將應對疫情的部分措施商業化,以降低購買疫苗和療法的成本,并最終將其轉嫁給消費者和保險公司。不過,杰哈指出,這種做法必須考慮“地方需求和病毒(發展)的現實”。他認為,目前的現實情況是,美國政府仍然必須為新療法的開發繼續提供支持。
本報北京10月2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7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6
頭條 22-10-25
頭條 22-10-25
頭條 22-10-25
頭條 22-10-25
頭條 22-10-25
頭條 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