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宅基地證,兩戶農民家庭共享,其中一戶住一樓復二樓疊拼,另一戶住三樓復四樓疊拼。省下來的建設空間,用來建設農村公用設施,包括幼兒園、健身房、社區商超、多層人才公寓等。農民既可以通過出租人才公寓獲得收入,又能在公共設施建設崗位上工作掙錢。
這是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楊王村的新農村圖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昔日農村危房變身疊拼別墅
楊王村村民老王是全村第一個簽約參加楊王村袁家宅平移歸并工程的村民。
“當時大家基本都在觀望,我家實在是太破了,心想政府再怎么改,也不至于比我家老房子更糟糕。”老王一家現在居住在白墻灰頂的疊拼別墅里,房子建筑面積約18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一層是一個橫寬超過5米的大客廳以及1間老人房,二層有3個房間和1間兼具儲藏室功能的操作間,配置了洗衣機、烘干機和凈水設備,“搬家幾乎沒花錢,裝修花了大約40萬元”。
老王告訴記者,自己的老房子原本也在袁家宅,是磚混結構,拆改前已經被相關部門評定為危房。“下雨天屋頂漏雨,冬天不保溫,夏天不通風。因為線路老化,空調也沒辦法裝”。如今,老王的新房子四面都有窗戶,還安裝了最新款的立式空調柜機。
這兩天,村里尚未簽約、正準備簽約的村民都來到老王家打探情況,詳細詢問老王宅基地證的情況以及所獲得的補助、公寓房情況等。
來自楊王村村委會的數據顯示,袁家宅地區80%以上宅基地的房齡接近或超過40年,多為預制板磚混結構,年久失修。而規劃中的“平移歸并點”就像一個小小的城市社區,被命名為“九曲芳舍”。
“九曲芳舍”項目創新性采用“一證多宅”的共享宅基模式,兩套獨立的房屋由一張證背書,建成后的宅基地既可自住,也可進入租賃市場,節地率達50%以上。試點區域內的配套商業設施,由村集體統一運營,收益由村民和村集體共享。
村支書給你把賬算得明明白白
一份對外公開的奉賢區區長信箱回復目錄顯示,楊王村的改造工程頗受奉賢農民的關注。2021年1月,曾有楊王村牌樓五組的村民向區長求助,“看到有的村民已經可以入住了,我們的小高層什么時候才能入住?能不能有個時間節點?”
當時區長信箱回復稱,2021年5月1日就能竣工,建議家庭貧困、有生活困難的群眾,及時向所在鎮、村反映,相關部門會依照相關規定給予幫助和關心。
最近,眼看著二期工程即將開建,老王家周邊的村民也按捺不住了。與一期工程時的觀望態度不同,這一次村民主動拉著村干部幫忙“算賬”。
“現在觀望與當時的觀望完全不同了。一開始觀望是考慮要不要動,現在觀望是‘算賬’,算算置換上樓劃算還是平移歸并住疊墅劃算。”楊王村黨委書記何冰還兼任南橋鎮規劃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辦公室主任,他每次都能給村民把賬算得明明白白。
以老王家對面的老黃家為例,他家宅基地面積有300多平方米,何冰給他制訂了“置換上樓兩套商品房(合計200平方米)+每平方米補貼折價”的方案。這樣,老黃家可以自住一套、出租一套,還能一次性拿到一筆近200萬元的宅基地貨幣化補貼,既改善了居住條件,還有了一次性收益和長期穩定收益。
而那些宅基地面積200平方米以內的家庭,何冰又會給出另一套方案——他可以選擇一套180平方米下疊的房屋或者150平方米的上疊自住,再貼些錢拿一套60平方米的多層住宅。后者將來會由村里統一管理,變成人才公寓和養老公寓出租,所得收益歸房屋產權人所有。
“既保證居住,又保證收益”是楊王村袁家宅改造方案的根本目標。
讓農民看見發展、聽到鄉音、留住鄉愁
袁家宅項目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它不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村容村貌,還通過“土地、建筑、收益、服務、生態”5個方面的共享,讓村民未來有長期穩定的收益。
楊王村是奉賢區南莊路鄉村振興示范線的起點,現有人口8390人,人口基數較大。袁家宅項目試點區域距新城地鐵站1.9公里,交通便利,新建設的“九曲芳舍”平移歸并點與奉賢新城僅一路之隔,區位條件好。奉賢新城近年來通過引入“東方美谷”等項目,吸引了大批人才入住新城。
通過共享宅基的方式,把楊王村有限的宅基地(建設用地)節約出來,能做很多事,比如引入幼兒園、商超等,提升村民的生活便利度,商場出租能給村集體帶來收益;集體還可以成立一家物業服務公司,負責對“九曲芳舍”鄉村社區進行管理,更好地服務村民。
除土地、收益、服務共享外,楊王村還打算把建筑和生態進行共享。
這種“建筑”除了兩棟分別作為人才公寓和養老公寓的多層建筑外,還包括一些村民自己并不居住的疊拼房。何冰透露,“后續我們將把一些疊拼戶型整合起來,由村委會統一運營變成民宿,所得收益歸村集體所有”。
此外,有較多村民向村委會反映“還想下地勞作鍛煉身體”。為此,村委會規劃將疊墅南側近百畝農田進行統一管理,打造成悠然田園,把奉賢地區的生態環境拿出來給村民及其他上海市民共享。
“田園和民宿結合起來,村民也可以每天來田園勞作、種地,收獲農產品帶回家;有的村民可以來農莊工作,賺工資。農莊收入最終也是村集體收入。”何冰說,這項操作方案因為能“讓村民看得見發展、聽得到鄉音、留得住鄉愁”,正吸引越來越多村民參與其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
頭條 22-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