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青年報》首款歷史版面數字藏品概念圖。
本報北京7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朱彩云)1981年1月4日的一篇《做個好朋友——致讀者》讓那個時代的廣大青年記住了《中國青年報》的《星期刊》,這是中國報業首次出現周末版,“一出世便深得男女老幼之厚愛”。時隔41年,青年的好朋友又回來了。在可視化改革中大步向前的中國青年報社讓《星期刊》創刊號原貌回歸,這一歷史版面將以數字藏品的形式,呈現在讀者掌心。
在世界青年發展論壇“數字經濟”主題分論壇開幕的7月23日,曾通過《星期刊》成為青年益友、密友的《中國青年報》,將再現具有代表意義的創刊號版面,把美好記憶留在方寸之間。該藏品將在中國青年報社“豹豹·青春宇宙”數字藏品平臺推出,限量發售1000件。這也是報社推出的首款以歷史版面為內容的數字藏品。
“創辦這樣一張《星期刊》的目的,就是要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同青年做個朋友。”今天的年輕人很可能不知道多年前的這份《星期刊》,它設有《辣椒》《共青團支部》《長知識》《國際熱線》《求實篇》《體育愛好者》《子弟兵》《團內縱橫》《青年企業家》《開拓者》《讀者來信》《銀屏之光》《鄉鎮世界》等許多獨具風格的副刊和欄目。有親歷創刊的中國青年報社老報人回憶,1980年夏末,《星期刊》試刊號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廣場公園,或是飯店門口,賣得出奇地快,被青年讀者一搶而空。
當時還是一名軍校學員的吳永亮后來回憶說,“《星期刊》內容豐富,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無所不包,且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容易讀錯的字’‘易混淆的詞’等小欄目我還記憶猶新。”他所在的班級有12個人,“只有一份中青報,誰先搶到誰先看”。
“做個好朋友,不能一廂情愿,僅有我們努力不行。還需要你們的認可、你們的幫助。”如創刊號開篇中所言,《星期刊》中的每期文字,平均有一半以上來自廣大的讀者群。有數據顯示,1982年,讀者們給中國青年報社寄來的信件、稿件超過63萬件,比1981年增加了12萬件。現為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的吳文峰,就曾通過《星期刊》給當時喜愛的電影演員寫信,并在《星期刊》上看到了刊登出來的該演員回信。
多年前的《星期刊》因貼近青年而充滿生命與活力,今天的《中國青年報》依舊與青春為伴,始終為青年提供優質的文化內容,打造高品質的數字內容生態。世界青年發展論壇舉辦在即,其“促進青年發展、塑造共同未來”的主題,與多年前《星期刊》創刊初衷異曲同工。連接青年的方式不斷更新,與青年的友情卻歷久彌新,正如《星期刊》創刊號致讀者中結尾所言:“我們一定會成為好朋友!”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1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20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
頭條 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