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7月14日晚間,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在線刊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免疫團隊歷經18年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小麥中協助條銹菌感染的“真兇”感病基因,并通過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麥不易遭受條銹菌的侵染,開辟了抗病小麥育種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小麥是世界種植最廣泛的禾谷類作物之一,為全球超過25億人口提供主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然而,病蟲害常造成小麥產量重大損失,嚴重威脅著糧食安全。小麥條銹病是氣傳性的真菌病害,具有易傳播流行特性,是小麥頭號重大生物災害,在全世界小麥種植區均有發生。我國一直是發病最重的區域,防治后仍累計損失小麥產量138億公斤,被稱為小麥的“癌癥”,所以條銹病被農業農村部列為一類農作物病害。
小麥條銹病因條銹菌而發病傳播。條銹菌是一種活體營養寄生的真菌,須依賴活體小麥才能生存。植物免疫團隊聚焦小麥條銹菌活體營養寄生特性,挖掘出全球首個被病菌毒性蛋白利用的小麥感病基因TaPsIPK1——編碼胞質類受體蛋白激酶。感病基因負調控小麥的基礎免疫,能夠被條銹菌分泌的毒性蛋白PsSpg1劫持,從細胞質膜釋放進入細胞核,在細胞核操縱轉錄因子TaCBF1,抑制抗性相關基因的轉錄,增強TaPsIPK1的轉錄水平,放大TaPsIPK1介導的感病效應,促進小麥感病。成果系統揭示了PsSpg1-TaPsIPK1-TaCBF1d的磷酸化與轉錄調控級聯途徑介導的感病機制。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精準敲除感病基因,破壞了毒性蛋白和感病基因的識別和互作,實現了小麥對條銹病的廣譜抗性。在大田試驗中,小麥編輯品系在保持作物主要性狀品質的前提下,展現出了高抗條銹病的特點,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
小麥感病基因的發現及機理研究兼具理論性突破和生產應用價值,是實現種源自主可控,提升種業原始自主創新能力的跨越性突破。其重大意義在于一是植物與病原菌互作領域的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邁出了一大步,處在了世界領先水平。二是打破了目前小麥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種的傳統思路,豐富了抗病育種可利用的基因類型,開辟小麥生物育種新途徑,為我國現代生物育種和病害綠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撐。
(總臺記者 李志 甘志慶)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