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風早年工作照。
資料照片
吳易風在上課。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吳易風,1932年4月生于江蘇高郵,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涉及西方經(jīng)濟學、外國經(jīng)濟思想史、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理論等;在60年經(jīng)濟學研究和教學過程中,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人才……2018年底榮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初春的北京,天還沒亮透,幾個博士生已備好紙筆,坐在吳易風家客廳的沙發(fā)上……
“天冷,起得早,喝點咖啡暖暖身子,也醒醒腦子。”吳易風從廚房端來咖啡和巧克力。
這一天討論的內(nèi)容是兩周前布置下來的“經(jīng)濟增長理論——馬克思經(jīng)濟學與西方經(jīng)濟學的比較”。沒讓學生先發(fā)言,而是先拿出一則學術造假新聞,吳易風叮囑學生:“文章最忌‘百家衣’,學術研究最怕人云亦云……”
隨后,學生們依次做讀書報告。吳易風坐在客廳西側(cè)的椅子上,認真聽著,學生發(fā)言完畢,他一一提問點評……
87歲的吳易風,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經(jīng)濟學家。從農(nóng)家子弟到經(jīng)濟學大家,吳易風走過初心不改、學術傳承的60年。
“做學問就是長期‘坐冷板凳’,沒有一蹴而就的事”
“每次在老師家上完課,都如釋重負。”吳易風的2016級博士生蔡仲旺告訴記者,學生稍有松懈,老師都能聽出來。
“吳老師要求我們每周都交讀書筆記,他會認真批改。”2000級博士生毛增余說。
“做學問就是長期‘坐冷板凳’,沒有一蹴而就的事。”吳易風常說。
年輕時,吳易風曾經(jīng)躲在蚊帳里、打著手電做過一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摘抄卡片。那是1969年,他在江西余江的五七干校,白天干活兒晚上讀書,3年內(nèi)通讀了馬恩全集當時的中譯本。“集體宿舍100多人,只有幾盞燈,商店售貨員看我常去買手電筒的電池,都覺得很奇怪。”后來,吳易風回到北京,原本計劃一兩年就完成的《英國古典經(jīng)濟理論》,最后花了6年。
“我每天早上7點多就騎車到北京圖書館(現(xiàn)國家圖書館),排隊拿號等開門,待一整天,中午也只啃干饅頭。”吳易風說,“圖書管理員都認識我了,幫我在職工食堂買飯票,讓我天冷也能吃上熱飯。”
沒有計算機,全靠一支筆;沒有電風扇,汗浸濕稿紙;沒有滿意的初稿,推倒又重來……時過境遷,秉持著“冷板凳”精神的吳易風,對待學生的論文,依舊細致到連標點符號都要斟酌,讓學生不敢有絲毫浮躁。
“那時候老師覺得我文字功底不夠,讓我讀《人民日報》社論,一讀就是3年,太受益了。”1995級博士朱勇對老師的教誨念念不忘。
“越是不懂,就越想搞懂啊”
“老師說現(xiàn)在很多文章標題中有看不懂的英文簡寫,他就摘抄到本子上,標上中文意思,已摘500多條了。”最近,1998級博士生王玨發(fā)現(xiàn)了老師的一個新動向。
年紀漸長,吳易風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前幾年,他自學計算機,敲出了16萬字的《當前金融危機和經(jīng)濟危機背景下西方經(jīng)濟思潮的新動向》。他還帶領博士生,花一年時間整理好自己半個多世紀的研究成果,結集出版了十卷本《吳易風文集》。
出生在江蘇農(nóng)村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的吳易風,只讀了幾年私塾和鄉(xiāng)村初級師范。1953年,吳易風在江蘇轉(zhuǎn)業(yè)干部速成中學當老師。“有門課叫‘經(jīng)濟建設常識’,我不懂,怎么教?我就抱著一本《政治經(jīng)濟學》的翻譯本反復看,跟個寶貝似的。”
兩年后,憑著一張“具有高中畢業(yè)相當程度”的證明,吳易風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專業(yè)。
為何選擇這個專業(yè)?“越是不懂,就越想搞懂啊。”吳易風說,上大學時為了讀英文文獻,他從音標學起。“那時候英語教科書也稀缺,我從王府井圖書大廈找來一本,還是蘇聯(lián)的。”
1959年留校工作后,吳易風很快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不夠用。吳易風的夫人劉天芬是北京郵電大學的數(shù)學老師,就成了他的“家庭教師”。“先自學,再做習題,最后交給她批改——我就這樣掌握了從事西方經(jīng)濟學教學與研究所需要的數(shù)學知識。”
經(jīng)過多年努力,吳易風已成為一名大家,被稱為“三通經(jīng)濟學家”——在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西方經(jīng)濟學和外國經(jīng)濟思想史領域均有建樹。面對外界給他的這個稱號,他說:“通一門就很不容易,要努力一輩子,哪能精通幾門?我受之有愧。”
“人生路上,順利時須戒驕戒躁,被誤解時要從容淡定”
“我決定把這次獲得的全部獎金貢獻出來,設立貧困生獎學金……在我離世后,我的部分遺產(chǎn)將加入這筆貧困生獎學金……”2018年12月11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北大廳,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上,這位穿著中山裝、腳踏運動鞋的樸素老人,成為大家的焦點。
對于吳易風捐款助學,他的學生并不意外。“這不是老師第一次捐了。”王玨說,2017年,吳易風將自己的3500余冊藏書,連同書稿、照片以及與學生的通信,全部捐給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庫。
“吳老師是一個有大愛的人。”朱勇說,吳易風特別愿意給后輩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機會。“而且他偏愛寒門子弟。”
吳易風也將大愛投射到自己的研究中。“研究經(jīng)濟學,要站穩(wěn)人民的立場。”吳易風時常教導學生,做研究要認真調(diào)查,充分掌握資料,深入思考、反復斟酌。“我在舊社會生活過,新舊對比,讓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有很堅定的信念。”
1988年,吳易風與他的學術摯友高鴻業(yè)合編《現(xiàn)代西方經(jīng)濟學》教材,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評析西方經(jīng)濟學,備受好評,屢次印刷。
吳易風說,“人生路上,順利時須戒驕戒躁,被誤解時要從容淡定。”在學生們看來,老師處亂不驚,體現(xiàn)了他一貫的不計寵辱、淡然從容。
“老師話不多,卻很有分量。”博一學期末,吳易風遞給朱勇一張紙。這是一張班里所有同學發(fā)表論文情況匯總表,有的人已經(jīng)發(fā)表了五六篇,而他只發(fā)了一篇。“老師什么也沒說,但我明白了他的用心。”
“吳老師會鋼琴、小提琴,寫字作詩樣樣在行,可他從不賣弄。”王玨說,“他一生最愛書,捐書后半個家都空了;他其實也沒什么錢,但他不在意,只想當好一個人民的經(jīng)濟學家。”
一以貫之最動人(記者手記)
吳易風先生60年的研究時光,是“一以貫之”這個詞最好的注腳。60年來,他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懷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直站在學術和時代發(fā)展的前沿……
先生曾和學生打趣,自己在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了“學歷最低教師”的紀錄。由于時代原因,吳易風只有一張畢業(yè)證書,連學士學位證書都沒有,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經(jīng)濟學界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幾年,他捐書設獎,也是在將自己的學術追求延續(xù)下去,令人敬佩和動容。
無論為學、為師、為人,吳易風先生始終自在從容。采訪中,不少人表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甚至那些與他觀點相左的學者,也被他的有禮有節(jié)深深打動。最令記者感慨的是,每次和記者溝通時,他都稱呼記者為“學友”,謙遜溫和的大家風范令人如沐春風……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