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經中央軍委批準,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杰出科學家”林俊德為全軍掛像英模。這一刻人們再度記起了這個名字。此時,距離林俊德去世已經整整6年。
某試驗訓練基地原研究員林俊德院士,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就像扎根大漠的胡楊,他在戈壁灘一扎就是52年,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
中國人要搞自己的“爭氣彈”!上世紀50年代末,為打破西方核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黨中央、毛主席作出發展核武器的戰略抉擇。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夕,年僅25歲的林俊德受命研制測量核爆炸沖擊波的機測儀器。
沖擊波測量是確定核武器效應和核爆炸當量的重要手段。這種儀器是什么樣子,當時誰也不知道。年輕的林俊德當場表示:“科學的東西誰都可以掌握,只要迷進去,開了竅,沒有干不成的事。”
為解決動力問題,他整天苦思冥想,就連吃飯、走路都在思考,最終從街頭電報大樓的鐘聲中得到靈感。他決定用鐘表式發條作動力,搞中國式的壓力自記儀……經過一年半的艱苦攻關,他們終于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鐘表式壓力自記儀。
1964年10月16日,張愛萍將軍依據林俊德測得的沖擊波數據,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林俊德常說:“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一是機遇,二是發狂。國家有這個舞臺,讓我搞核試驗。一旦抓住機遇,就要發狂地工作,所以效率特別高,想著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林俊德已年近半百,但依然甘當拼命三郎。
1987年,他把沖擊波測量技術成功應用到常規兵器試驗中,帶領項目組發展聲電報靶技術、聲電落點定位技術,解決了國際上大面積立靶自動檢測的難題。
上世紀90年代,他及時啟動核試驗地震、余震探測及其傳播規律研究,把地下核試驗應力波測量技術向核試驗地震核查技術拓展,為我國參與國際禁核試核查贏得了重要發言權。
……
求真求實,一絲不茍。這是林俊德一輩子養成的科研習慣,也是他畢生遵循的做事準則。
為拿到第一手資料,他常年奔波在實驗一線。凡是重要實驗,他都親臨現場,拍攝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
經常剛做完實驗,有害氣體還沒散盡,他就手捧相機出現在實驗現場。有次實驗,74歲高齡的他由于專注拍攝,被軌道絆倒在地上,膝蓋和臉部都被蹭傷。林俊德卻拍了拍灰塵繼續工作。
作為我國爆炸力學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軍人,一直到去世前的最后幾年,林俊德還一直致力于思考和謀劃基地技術的發展路線圖。這個路線圖,直接關系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長遠發展,舉足輕重,影響深遠。而這份工作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終結。
確診為膽管癌晚期后,林俊德驟然緊張起來。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因為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林俊德怕手術治療耽誤時間,幾次拒絕醫生提出的手術方案,問醫生能否采取中醫治療。他說:“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院士在病房里與死神爭分奪秒,9次要求下床工作,在電腦上連續整理科研資料近3個小時、拼盡最后一絲氣力后,溘然長逝。臨終前,林俊德說:“我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國防科研試驗,我很滿意。”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林俊德院士為此堅守一生。但從那一刻起,他再也不用隱姓埋名,因為“林俊德”這三個字早已鐫刻在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豐碑上!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