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鳳林班組組長,國家高級技師,中華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高鳳林。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高鳳林的額頭至今留著一個圓形疤痕,他戲稱“開天眼”。這是在一次攻堅任務中受的傷,碗口大的砂輪意外破裂,碎渣直接扎進了高鳳林臉部。剛開始他沒在意,在廠里的保健站縫合了傷口,但拆線后額頭一直鼓著大包,一年多也沒見好。
1999年高鳳林受邀參加崔永元的《實話實說》欄目,當時的編導看到高鳳林的傷口,介紹他去北京友誼醫院熟知的外科醫生那兒看看。醫生本以為是異物囊腫,拆開傷口才發現,里面全都是碎砂輪片子,只能拿著探針一塊塊取出。
這是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38年留給他的印記之一。
縱覽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62年歷史,無數個像高鳳林師傅一樣的一線工人,倚靠豐富精湛的制造技術,在關鍵工藝節點中層層突破。
初出茅廬
1978年,16歲的高鳳林以高分考入隸屬于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的技校,他所在的班是焊接工藝與制造班。這個班并非他的第一志愿。他更傾心大機床,渴望以后在廠里的大設備上施展才華。對焊接沒興趣導致高鳳林成績一路下滑。
一次偶然的機會,高鳳林到了廠里焊接師傅陳繼鳳所在的14車間學習。這個車間專門負責火箭發動機的焊接,也就是制造火箭“心臟”。
親眼見證了老師傅們在操作臺的熟練工藝,這令年輕的高鳳林印象深刻。一名制造火箭“心臟”的特種熔融焊接工,工作時裝備并不特殊:焊槍、防護帽、雙層手套和放大鏡。雖說都是焊工,但這與尋常的焊工有極大差別。
發動機是火箭的動力和源泉。盡管車間里有激光跟蹤、視覺追蹤等智能設備,可以模仿人的眼睛去抓取信號。但在一個焊點寬度僅有0.16毫米的微小空間進行處理,且需將時間誤差控制在0.1秒之內,難度極大——而這一切,目前仍舊無法以機器替代人工精準完成。
焊接也講究審美。在保證內外質量的同時,寬窄高低一致性、保護色漂亮與否,都是衡量基本功的數據,而這一切都會在15倍放大鏡下進行檢驗。
在那個職工平均月工資只有幾十元的年代,火箭發動機所需的氬弧焊工藝,僅單瓶高純氬的耗費就高達6萬元。也正因為如此,氬弧焊工被稱為“金手”。
在實習中,高鳳林的勤快、能吃苦、基本功扎實給師傅陳繼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覺得高鳳林極具潛力。
師傅陳繼鳳曾告訴他,做好焊接要靠“三性”:穩定性、協調性和悟性。技能的純熟可以通過反復練習來提升,高鳳林就在休息時舉著鐵塊磨煉耐力,吃飯時用筷子練習送焊絲的動作,甚至冒著高溫觀察鐵水的流動規律。
參觀結束返校,高鳳林也重新思考了自己未來將從事工作的意義,開始苦練技藝,成績也有了質的飛越。
畢業時,高鳳林陰差陽錯被分配到45車間,擔任安裝工人。為了將人才留在最適合的崗位,陳繼鳳和當時的幾位廠領導愣是跑到人事處去把高鳳林調回了14車間。
“攻堅能手”
剛到廠里一年多,高鳳林很快便嶄露頭角。
師傅陳繼鳳讓他參與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動機燃燒室的研制。即使是有七八年經驗的焊工,一般也不會輕易獲得如此重要的產品焊接工作,況且這還是當時最先進的發動機產品。
“小高”一點沒怵,拿著焊槍、戴著焊帽就上了操作臺。也是這一次,車間里的人見識到這位年輕人的高超技藝,“焊得比師傅還漂亮!”
20世紀90年代初,為慶祝航天事業創建35周年,當時的航天部舉辦了航天系統青工技術比賽。高鳳林一舉拿下實踐第一、理論第二的好成績。這次比賽后,高鳳林的名氣走出了211廠,時常有廠外甚至國外的項目,在遇到關鍵技術難題時輾轉找到高鳳林“救火”。
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膜盒的焊接生產中,就曾面臨技術難題:要在薄如發絲的高精密度焊接中保證零件不變形,同時還要通過氦氣檢漏的考驗。高鳳林受邀前往,從工藝過程、夾具設計到焊接生產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方案,并最終攻克下這一難題。
2007年,長征五號新二級火箭的發動機在試射臺上出現高難度問題。火箭設計部所發函邀請高鳳林上臺補焊。操作在半山腰上,近似盲焊的狀態,并且為了減少燃料揮發,要趕在天黑之前完成搶修。
高鳳林緊張極了,渾身被汗水浸透,按理說經驗豐富的高鳳林不應該產生如此反應。時隔八年,他回憶起當時的狀態,認為還是高壓下有點太過在意虛榮,“當時想,今天要拿不下來,前半生的榮譽就栽這兒了。”
令高鳳林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與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的合作。十二年前,由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AMS-02暗物質與反物質探測器項目遇到制造難題。當時的探測器使用的是液流氦低溫超導電磁裝置,焊接導致裝備變形。
丁肇中邀請高鳳林前往解決。在操作方案的論證會上,高鳳林提出了一個設計方案,是此前該領域專家未曾成功嘗試的創新。多次論證試驗后,高鳳林成功解決了這項國際難題。
過去幾十年中,高鳳林曾先后攻克航天焊接200多項難關,包括為16個國家參與的國際項目攻堅,被美國宇航局委以特派專家身份督導實施,并著有論文30多篇。2014年底他攜三項成果參加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項目全部摘得金獎。
長成大師
自1980進廠后至今,高鳳林一直堅守在車間一線,這一呆就是38年。從“小高”變成了“老高”。
車間角落的會議室里,金色的獎杯獎牌、紅絨錦旗占滿了靠窗的那面墻。這些年總共獲得了多少獎項,高鳳林沒有細算過,但“100多項肯定是有的。”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氫氧發動機噴管,都出自他手中。
早在1999年,高鳳林曾在“五一”時作為嘉賓受邀參加崔永元的《實話實說》。用高鳳林自己的話說,節目播出后火爆的程度,簡直讓他“兩個月都不太敢出門”。在2015年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里,開篇介紹的第一人便是高鳳林。
大師的長成并非偶然和運氣。除了精進焊接技藝,從1988年開始,高鳳林還陸續報考大專、本科,自學研究生課程。
2011年,高鳳林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掛牌,這是人社部在全國首批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將科研與技術融匯在一起。
師傅陳繼鳳的角色如今由高鳳林接棒,老師傅的理念也傳承給現在的年輕焊工。
老高今年56歲,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從事有害工種可以選擇提前退休,但他覺得自己還能繼續干。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徒弟們雖然已經出師,但有時在心理素質上還需要師傅“推一把”。
一次,航天焊接系統組織了技能比賽,高鳳林讓其中一名徒弟去參加,但對方露怯,“要不算了吧”。在高鳳林的一再堅持下,徒弟才答應。令人驚喜的是,徒弟在比賽中還拿了第一名。
“我知道其實他肯定沒問題,就是缺一份勇氣。”高鳳林說,在一線攻關的重要時刻,徒弟們偶爾還會退縮,“萬一要焊壞怎么辦?我真是不敢,還是您來吧。”焊槍又交還到師傅手中。
為了培養徒弟們面對困難不退縮的精神,高鳳林還組織大家一起觀看《亮劍》和士兵突擊,“有時候他們只差最后100米。”
如今,高鳳林工作室有十幾名徒弟,都是焊接加工領域的高技能人才。無論是特級技師、高級技師數量還是獲獎比例,在6800多人的211廠區都名列前茅。(記者 杜雯雯)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