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林建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5年10月出生,山東高密人,中共黨員。
1973年11月參加工作,1986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教授,博導。
畢業后留校執教,先后任北京大學化學院院長、教務長、北大常務副校長等職務。
2010年12月—2013年6月,任重慶大學校長。
2013年6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
2015年2月至2018年10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2018年10月23日,卸任北京大學校長。
據《北京日報》消息,北大全校教師干部大會今日(10月23日)召開,63歲的林建華卸任北大校長;原北大黨委書記郝平接替林建華,成為新校長;曾在北京任職多年、去年擔任山西高院院長的邱水平回到北大,擔任黨委書記。此番卸任的林建華,歷任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三所“雙一流”高校校長。
就在幾天前(10月20日)的西湖大學成立大會上,林建華作為兄弟院校代表致辭。他表示,大學是通往未來的橋,教育工作者擔負的責任沉重,我們有責任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多樣化的教育。讓他們在大學找到和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我們不僅要讓我們的學生能夠適應大學生活,還要不斷孕育新的思想,不斷去采風,做點技術,推動國家和人類的進步。
離職演講稱“北大是永遠的”
邱水平、郝平、林建華三人均為“老北大人”,都曾離開北大,又重歸北大任職。據財新報道,剛慶祝完120歲生日的燕園迎來新領導,三名“新三屆”校友交接班。山西省高院原院長、79級法律系的邱水平,出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北大原黨委書記、78級歷史系的郝平轉任校長。年滿63歲、78級化學系的林建華卸任北大校長,目前仍擔任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今天,林建華在離職演講說稱,“在北大求學和工作了整整四十年……北大培育了我,北大的精神滋養了我,我熱愛北大,也感恩北大……我要感謝全校師生員工和同事們,你們的寬容、信任和支持,是激勵我前行的力量……從今天開始,我將卸任學校的管理崗位了。我們的生命和奉獻是有限的,而北大是永遠的”。
林建華任北大校長時為學生講話。
林建華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二十年,北大的變化舉世矚目。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核心使命,任務是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人。北大本科教育改革推廣了元培經驗,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課,學部內自由選專業。同時壓縮專業核心課,創建跨學科教育項目,鼓勵主修輔修等。建立公正、透明和高標準的教師人事體系,是學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經過十多年的不斷努力,北大新的教師聘任、評價、晉升和薪酬體系基本完成,新老體系的并軌也有序展開。二十年前,北大的影響只在國內,今天,北大已是全球舉足輕重的大學了。
他表示,三年多前,他在入職講話中曾說:“北大從來不止是一所學校,她是人們心中的圖騰”,同時祝福北大,愿每一個北大人,秉承守正創新、一生平和安康。
稱在北大改革跟在其他高校不同
被稱為“改革校長”的林建華任北大校長期間,多次接受南都專訪。
林建華任北大校長后,也一直致力于推動高校改革,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改革精神的大學校長之一。20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林建華接受南都專訪時,分享了對當下教育熱點問題的看法和改革心得。
林建華曾多次接受南都專訪。
在談到高校去行政化和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時,林建華說,去行政化換一種說法,其實就是讓教授、學者更多地參與學校發展、學術治理中,這是北大的努力方向。北大已成立了各類學部、學術委員會,讓教授在專業問題上更多地發揮作用,讓學校有更好的發展。他表示,從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到北京大學,他一直都在提一個口號“近者悅,遠者來”,就是要讓老師感到學校是他的家,在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
歷任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三所“雙一流”高校校長的林建華還透露,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學習做校長》,引用了美國南加州大學前校長Steven Sample的故事:他年輕的時候,獲準參加專門為培養未來大學領導的青年實習計劃,有位資深學者跟他說,很多人都想“當”大學校長(being president),但很少有人真正想“做”大學校長(doing president)。這說的是,很多人徒有校長形象,但沒真正想要提升學校的價值。
林建華歷任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三所“雙一流”高校校長。
林建華稱,如果是“當”校長就沒必要,還不如搞學術;但如果是“做”校長,還是很有意義的。他們這代人對教育還是有種情懷的,看得到大學的進步,也看得到差距和問題。他覺得不應該只想校長的光環,而應該思考如何把學校做得更好。
他在接受南都專訪中還表示,北大比較受關注,改革和做事情都會更加難一些。北大的事情不能用命令的方式來做。他曾經開玩笑說,假如北大校長有一個對學校發展特別好的項目,千萬不能下命令說就這么做吧,肯定會遭到很多人反對。但如果先跟學者交流,讓他們理解你的想法,讓他們提出這個項目,學校再提供支持,這事才能辦成。這可能是北大與其他學校最不同的地方,也是北大的一種文化,不是校長一個人闡述觀點,而是學者主導的思想碰撞。
綜合: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網絡資料圖)
南都2017年專訪林建華
南都2016年專訪林建華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