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的土地,人煙稀少的城市,彷徨的年輕人,這是陳榮輝鏡頭下的東北。在零下三十度的低溫里,這里的時間好像被凍住了。他背著30多斤重的8*10大畫幅相機及腳架,走在松軟的雪地上,每一次呼吸,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
《空城計》
2017年11月,這組拍攝東北“收縮城市”的攝影作品《空城計》獲得了第六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上周,這組作品出現在了第五屆影像上海,陳榮輝也應VPhoto邀請參與Vtalk對話,探討了對于“影像的未來——流量、藝術性和價值”的思考。
VTalk對話 右一為陳榮輝
《空城計》的拍攝過程很有趣,他沒有選擇在街上偶遇陌生人,也沒有像傳統的攝影師那樣在報紙或媒體上刊登廣告招募對象,而是來到東北當地,在當下最火的短視頻app上尋找附近的人,用一種類似網友見面的方式進行拍攝。
而面對這些年輕人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和他們一樣擁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原本繁華的東北發展并不那么順利,離開還是留下成為了最主要的矛盾。其中有個年輕人,一家三代都是國企員工,從小時候喝的汽水到電影票都被安排好了。突然,這些東西都沒有了,那種無力感無處化解。
陳榮輝從自身出發,探索城市變化給人帶來的影響,用8*10大畫幅觀察這個時代,講述一個魔幻的現實。
·我本身就在不斷地“城市化
很多人認識陳榮輝,是從《圣誕工廠》開始的,這幅作品獲得了第58屆荷賽當代熱點類二等獎,而陳榮輝也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荷賽獲獎者。
而后來的作品從《石化中國》、《脫韁的世界》到最新的《空城計》,陳榮輝一直關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他形容自己也在不斷地“城市化”:生長于小縣城,大學在一二線城市就讀,為了事業上更好的發展而來到了上海,這種流動的路徑似乎為當下80、90后年輕人所共有。
《圣誕工廠》
蜂鳥網:
你的作品大多是在處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它們之間是否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呢?
陳榮輝:
《石化中國》關注的是工業化進程中的城市。當時我生活的城市——杭州旁邊有很多的化工廠,13年那會杭州出現了水污染,導致我們每天晚上回去都要搶礦泉水喝,這與我直接相關,便開始關注這個問題。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用普通新聞攝影的方式無法拍攝,我就選擇了一種遠距離觀察的方式去拍。
我拍攝的很多場景一半是農田,一半是工廠,工業慢慢入侵農業,這很像是一個現代化城市的開端。
《石化中國》
第二個作品《脫韁的世界》則是體現一個城市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之后,人們開始去享受,也就是所謂消費主義的階段。我拍攝了很多主題樂園,杭州、寧波、上海的,在這個過程中,我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去玩,然后進行拍攝;
《脫韁的世界》:一個個主題樂園就像是消費和享樂的瘋狂世界的微縮版,伴隨著中國三十年的城市化進程
到第三部作品《空城計》的時候,我拍攝的是東北“收縮的城市”。一個城市發展到末期,開始出現了衰退的現象。
就跟人的生老病死一樣,從青年、中年,到老年,這三個作品是一脈相承的,體現了城市不同的發展階段中人和城市的關系。
蜂鳥網:
為什么這么關注城市化進程的問題呢?
陳榮輝:
我們小時候生活在二三線的縣城,然后長大之后去到了一個一線二線的城市上大學,然后為了更好的發展就來到了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我覺得這是很多當下80后、90后的一個路徑。真正從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是很少的,我們(的經歷)本身就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我希望用影像來記錄這個過程。
《空城計》
蜂鳥網:
前兩個作品中的城市都是與你緊密相關的,是你所生活的城市,那么第三個城市為什么會選擇東北呢?
陳榮輝:
第一個是與我直接相關的,第二個是跟我的家人、朋友相關,而第三個則更社會化一點,到了那個階段之后,就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了,需要關注整個社會。
哈爾濱被稱為東方莫斯科,但也就過了兩三年時間,因為城市發展的規律變了,就不斷地衰退,雖然當地也在想辦法改變,但還是很難,所以我覺得這個是對我們整個社會都有借鑒意義的。
至于為什么選擇東北,雖然我生活在上海,是現在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但是回想三十年前,東北沈陽、哈爾濱都是中國曾經最繁華的都市。
《空城計
包括我拍里面的年輕人,我覺得跟我的狀態很相關,但更多是精神層面。
他們的父輩是在大型國企里,生活得非常好,但到了他們這一代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那么好的待遇,城市發展也不好,他們面臨了許多不確定性和選擇。其實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感覺都差不多,包括上海,這種不確定性好像環繞在每個人的腦海里,你會很擔憂這個城市會怎么樣,自己的命運會怎么樣。,你可以在那里找到比較極端的例子。
《空城計》
蜂鳥網
你所說的極端指的是?
陳榮輝:
就是城市變得很蕭條,年輕人都離開了城市,老齡化問題很嚴重。現在大家只感覺到了中國人很多,但按照當下這種節奏發展,以后人口會越來越少。我們過慣了繁華的日子,我是刻意選擇冬天去拍攝的,我覺得這種極端的天氣,塑造了東北的這種性格。
蜂鳥網
相比前兩部作品,《空城計》中肖像攝影好像使用得越來越多。
陳榮輝:
我還是比較相信人面孔的力量。大家不太愿意嘗試肖像攝影,可能因為它看起來比較傳統、古板,可是我很喜歡。我覺得影像這類東西,,我想在肖像這個領域里看看能不能做點新的東西。
·
在陳榮輝個人作品的創作中,他堅持使用大畫幅相機來拍攝。在這個追求便捷快速的時代里,他想用這種緩慢、嚴謹的攝影方式,帶來一種不一樣的觀念。
《空城計》
蜂鳥網
為什么一直執著于用大畫幅進行個人項目的拍攝呢?
陳榮輝:
我選擇這個方式有一點點極端,我想強制自己理念上作出改變,而這個過程我需要用動手過程的改變來輔助,所以我選擇了8*10來拍,它很慢,可以靜下來去觀察。但其實后來你會發現用什么器材并沒有什么直接的影響,但用器材本身的過程非常重要。
蜂鳥網
這是一種對抗速度的方式嗎?
陳榮輝:
一開始確實是的,大畫幅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很高,你必定會慢下來,但這個慢只是表面上的慢。很多人用了大畫幅之后可能會誤解我會不會徹底改變,會不會更謹慎,但終究是理念的問題。
蜂鳥網
用了不同的器材之后你有什么改變嗎?
陳榮輝:
我現在出去拍攝只帶8*10和iphone手機,其實兩者拍得都差不多,只是在輸出上有差別。8*10大畫幅所看即所得,這種鍛煉是很好的,用135的時候你可能不太知道畫框框在了哪里,但
《脫韁的世界》
蜂鳥網:
你是新聞攝影出身,但在作品中卻很少看到新聞攝影里常見的那種“信息直給”,反而跳脫了新聞攝影的限制,有更多的審美特性與解讀空間在內,這是有受到什么人或事情的影響嗎?
陳榮輝:
我并不排斥新聞攝影帶給我的影響,它首先告訴了我最基礎的審美,比如說路透社、美聯社、蓋蒂圖片社,他們有一套審美,為了更好的傳播,它們會追求簡潔、直接。
我通過閱讀攝影畫冊來進行美學的修養
我本身并不是學美術出身的,開始并不受繪畫的影響,但當我接觸到更多攝影師作品、畫冊的時候,它們幾乎都會講到攝影與繪畫的關系,在這個過程我學到了很多。。
《石化中國》
蜂鳥網:
你除了閱讀攝影類的書籍,還會閱讀大量人文社科的書籍,這些書對你的創作有什么影響嗎?
陳榮輝:
我喜歡通過大量的閱讀、觀察去體驗外面的社會,放開自己的五觀去看,然后尋找自己契合的來做。
有些藝術家是從自己出發,那也很好,但我身處這個時代,我的困惑有可能是別人的困惑,怎么把這個結合起來對我來說更有趣一點。
《空城計》
·不犧牲照片本身去達到傳播,點擊量高的作品也不代表是好作品
面對全新的媒體,攝影藝術如何適應,陳榮輝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在創作上可以保持原有的方式,而傳播上則采用最新的互聯網產品。在《空城計》這組作品中,他使用最傳統的8*10大畫幅進行影像創作,而傳播時則選擇使用最新的互聯網交互性產品。?
《空城計》
蜂鳥君:
互聯網的閱讀快速且碎片化,而紀實攝影作品則內含邏輯且有其具體的環境語境,你認為當下的傳播環境可能影響人們對作品的閱讀嗎?
陳榮輝:
肯定會影響,我們做傳媒,對影像的傳播研究很多,大家喜歡看哪些圖片,我們都是很清楚的,但那個是跟閱讀量相關,跟做藝術本身并不直接相關。
蜂鳥君:
那你是否會為更好的傳播,而在作品創作上作妥協?
陳榮輝:
不需要妥協,只要考慮到就可以了。我本身做這個新聞攝影,受它的影響,懂得傳播的規律,但并不一定要通過照片的犧牲來達到傳播。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