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常常被看作是“瑪麗蘇”與狗血的同義詞,被貶斥為只負責按摩女性心理、無需帶著腦子去看的肥皂劇。誠然,造夢的韓劇以最純情的設定演繹最浪漫的幻想,王子與灰姑娘的故事被反復演繹。隨著韓劇整體水平的提升,雖然女主角是鐵打的灰姑娘,但王子角色補位者的更替卻見證了作為理想投射對象男主角的升級換代:從強勢霸道、冷情的總裁到暖男、“寵物系”情人。當浪漫愛情的內涵被重寫:寵愛讓位于尊重,背后是韓劇中女性主義文化的“浮出表面”:既要少女心,也要少女腦。2018年無疑見證了這一時刻——韓劇女權劇三部曲《漢謨拉比小姐》《我的ID是江南美人》《就算敏感點也無妨》共同奏響了協奏曲。
真正的新生第一課:敏感一些也無妨
“甜美清新又意義十足,不得不承認這次韓劇又贏了,即使是一部網劇”。12集x10分鐘的迷你網劇《就算敏感點也無妨》,講述初入大學的年輕人在校園內經歷的性別上的困擾,劇情圍繞著性差別對待、性別不平等、戀愛初期會遇到的問題展開。女主角信慧是一個甜美可愛的大學“萌新”,漂亮外表與溫順性格卻成為她諸多煩惱的源頭:沒有十足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意識、缺乏應對策略,美貌這項天賦未必會是一樁被祝福的幸運。她會被異性同學在群聊里露骨地討論,會在便利店兼職時遇到客人騷擾,也會被奇怪的人用不合理的方式追求。
《就算敏感點也無妨》提醒了我們,可以對生活中許多被習以為常的輕視和惡意說:不。
“是你太敏感了。”“不,是你太粗糙了。”
迷你劇用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應對這一稍顯沉重的話題,以小見大地截取了現代女性生活的危機片段,以教育片式示范給出了應對的措施:即便面對的是生活中的熟人,一旦感覺不舒服也要說出來;受害者“無罪”、更不該為此感到恥辱,沒有人是孤島,作為命運的共同體,冷漠旁觀者同樣難以獨善其身。
更為難得的是,作為清新校園劇的戀愛橋段最為讓人心動之處,不在于撒糖,而是教會男孩與女孩學習平等、尊重的相處。盡管“灰姑娘”模式在韓劇中屢試不爽,但與此同時韓劇打造的新男神們紛紛摘掉了高冷面具、“賣萌”幾乎成為了一項必備技能;而女性的姿態則慢慢從依附、討好和被主宰轉向了溫柔、平等對話,其中最關鍵的一處變化即是:釋放長久以來韓劇女主角在粉紅羅曼史表象下被壓抑的自主意識,“不管你多愛一個人,都不構成你忽略自己的理由”。所以女主角信慧說出,“害怕愛的人離開,但卻不珍惜自己的話,就覺得是我不愛我自己”,我們看到過去戀情至上的“戀愛腦”冷卻下來。
另一方面,《就算敏感點也無妨》同樣也是開給男孩子的一課:要時刻尊重女朋友的想法,戀愛初期的身體觸碰也要先詢問對方的意見、征得同意。正如社會學家ClaireCainMiller所講,“我們教導女孩反抗性別刻板印象,追求自己的夢想,卻忘了教男孩做同樣的事”,如果男性所扮演的角色不擴展,女性的角色也無法擴展。這一切不僅僅只與女性有關。編劇通過信慧的駁斥,擲地有聲地告訴他們:“拒絕就是拒絕”。
對于國產劇來說,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作品出現,讓我們的觀眾得以從狹窄的女性宮斗、宅斗、互害、自虐的圍城中走出來,一起明確性別平等的意義與邊界。
告別“性別憂郁癥”:女性權利的本質是人權
相比于迷你劇《就算敏感點也無妨》的“輕”,《漢謨拉比小姐》則更為尖銳,它從制度法律與觀念兩個層面推進平權問題,推動人的改變可以先從周圍的環境開始,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文化。《漢謨拉比小姐》講述的是,夢想著能有“以強對強,以弱對弱的法院”的理想主義的熱血法官樸巧凜,和比起草率的善意最優先考慮原則規定的法官林巴倫,以及了解世道重要性的現實主義法官韓世尚,由這三名形色各異法官組成的審判部里所發生的故事。
女主角樸巧凜上班的第一天在地鐵里救助了被騷擾的女學生,對于害怕麻煩的部長來說,“那個女生也有問題,穿那么短的裙子才會遇到那種事”,她與反對自己伸張正義行為的部長針鋒相對,“問題不是出在穿短裙的受害人身上,而是做奇怪之事的性騷擾犯”。在劇中她引用了村上春樹2009年在耶路撒冷文學獎上的獲獎感言表明自己的立場:“如果有高墻和雞蛋,我愿站在破碎的雞蛋一方”。
永遠“站在雞蛋一方”的女主似乎十分天真,她身上對弱者過度共情的設定也遭到了觀眾的詬病。有趣的是,這一角色所遭遇評價上的撕裂與女權在韓國被污名化的境況互為表里。在《就算敏感點也無妨》中女權標簽被許多人視為是“得不到愛的人”。她們常常被認為是過度敏感、偏激、玻璃心,甚至被害妄想的,但實際上她們對于平權的支持出自對人權遭遇不正當待遇的抗議。正如張念所說,“如果調試偏差就叫激進,那么音量刺耳是應對裝聾作啞的”。
捍衛女性權利本質其實是爭取人權,意識的覺醒可以拆解為現有性別公式所算計出的“自我”:不僅讓女性更加勇敢和開放,男性也可以不再被教導成為“機器人”。合作、共情、勤勉等被視為女性化的在當代社會中越加重要的特質,同樣可以朝向他們,以便在這樣一個重視情感勞動、粉紅經濟的時代里取得成功。告別有關性別的“焦慮憂郁癥”,人才能向著更加豐富和開闊的未來、更為自由地發展。
另一方面,《漢謨拉比小姐》所引發的討論提醒我們的是,對偏見的對抗,也許導致另一種偏見的產生。當我們在討論性別歧視時,很容易陷入另一種極端——涇渭分明的性別對抗,比如靠偽命題“大女主”的話語去翻轉不平等的權力邏輯,報復的快感之后是對男女二元對立邏輯的再次加固,但女性不必證明自己跟男性一樣強,屬于基本人權的自由發展是可以有選擇想成為樣子的自由。
正如哲學家列維納斯所說:“只用自己的觀點去理解萬物就是一種暴力。這種暴力正在摧毀生命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正是這種差異性和對差異的包容性,才讓宇宙有了迷人的多樣性。任何人都不能保證自己終其一生都可以處于不敗之地,告別“性別憂郁癥”同時也是打破“瑪麗蘇”偽女權、真特權的藩籬。因為,性別歧視的受害者遠不止是女性。
從性別偏見到身體政治:美貌特權與形體焦慮
改編自網絡同名漫畫的《我的ID是江南美人》,講述從小因為長相丑陋而受欺凌的女主角,希望通過整容能夠過上新的普通人的生活,卻在進入大學后經歷與夢想中完全不同的挫敗,在過程中找到真愛的故事。“江南美人”在韓國發達的整形行業語境中即是整容美女的指代詞,泛指在首爾江南地區的醫療美容機構動過手術的女性,“江南美人”具備的特征是大大的眼睛、高挺的小翹鼻、飽滿的額頭、流暢的面部線條以及光滑的皮膚。
這是一場美麗又危險的游戲,年齡、身材、長相通通成為籌碼,美貌被視為稀缺性資源時,熟悉這一套游戲規則的女生也在利用性別帶來的優待。當性別偏見被在身體層面上操演,就內化為人們對于自身外貌和形體的焦慮。劇中女生都苦于被人評頭論足,“減點肥就會好看”潛臺詞是胖即失敗;“整下容吧,留長發吧,別這么穿衣服”等指令式評價和白、瘦、美、年輕、0碼衣服、A4腰等具體的數字標準,都成為一道道加之于女性身上的枷鎖。她們不僅被物化為櫥窗內商品一般去被打分,讓遭遇如此困境的女孩子“更生氣的是,自己也開始不自覺地去迎合那些評價,并且去改變”。
《我的ID是江南美人》的女主角是這套評價體系的受害者,但同時又不自覺成為它的執行者,對每一個見到的人美貌等級評分卻也成為她的習慣。姜美萊的成長就在于學會放棄這一套固有標準。即便擁有頂級美貌,自身真正的價值卻也常常會被這套分裂標準所遮蔽——被認為“不過是個花瓶”。我們常以“花”來比喻形容女性美麗、端方、典雅,而勇猛、進擊性的形容詞則留給男性。花朵難以自由地行動,它們的價值總是附麗于好顏色與馥郁香氣,她們需要更廣闊的天地、去展示外表之外的情、智、體能力。所以說,只有真正與自己和解——首先從微觀的身體革命層面放下形體焦慮,找到能夠屬于自己真正的價值,要對普遍存在的言語上對女性的侮辱和騷擾勇敢說“不”,而不是一味迎合。
《我的ID是江南美人》給我們的啟示即是,破除“選美”這個社會化的煉金術的盲目崇拜。韓國整形題材的作品一直不少,《丑女大翻身》即是頗具代表性的一部,擁有天生歌姬嗓音的漢娜卻因自己大胖子的體型只能做其他歌手的“代唱”,于是她冒著生命危險去整形。漂亮的外貌給她帶來了全然不同的人生,可以說完全是一部大型整形醫院廣告。在這個意義上,《我的ID是江南美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美貌必然等于成功嗎?在本年度的韓劇“女權劇”三部曲里暫時畫上了一個問號,或許問題的答案亟待下一部作品給出我們回答。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